許多人都知道,蘭州五泉山公園有孫中山先生銅像。這座銅像1939年鑄造完成,至今已過了幾十年,但其艱難曲折的鑄造過程卻一直是個謎團。

關于這個謎團至今在蘭州流傳著種種說法。有人說,這是1926年孫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時鑄造的;也有人說是1928年鑄造的;還有人說,這個銅像實際上是在1937年鑄造的。在孫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之際,我們經過多日走訪,揭開了銅像鑄造之謎。
最初在上海鑄造銅像
蘭州孫中山銅像的鑄造要從1925年說起。這一年,國民軍劉郁芬部進駐蘭州,對當時落后的甘肅,實行了多項反帝反封建舉措,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進行了政治革新,如同打開了一扇窗戶,給蘭州人的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沖擊。
國民黨甘肅省黨部在宣俠父等人的幫助下,進行了重建。局勢稍微穩(wěn)定后,1928年開始籌劃鑄造銅像之事,一直到1939年才得以落成,前后歷時十多年,可謂費盡周折。
最初鑄造銅像的主意,是當時國民黨甘肅黨務指導委員會提出來的。1928年,這個委員會籌集大洋7 700元,計劃為孫中山先生鑄造銅像,同時計劃在蘭州建一個中山亭,用來安置銅像。負責人員費盡周折,從上海聯(lián)系了一個廠子,將銅像制作的事情協(xié)商妥當,不久銅像就鑄造好了。 就在這個時候,甘肅省的局勢發(fā)生了變化。軍閥混戰(zhàn),兵禍連連,國民軍、甘肅地方軍閥輪流上場。加之當時又爆發(fā)了中原大戰(zhàn),交通屢被割斷,銅像難以運到蘭州。
1934年,政局稍微穩(wěn)定了,國民黨甘肅省黨務指導委員會的有關人士,開始籌劃銅像運蘭的事情。這時,他們發(fā)現(xiàn)當初籌集的錢已經花光了。而且銅像運輸也比較費事,人們只好另外再想辦法。
蔣介石捐款鑄像
1934年以后,國民政府取得了在甘肅的統(tǒng)治權。曾經橫行甘肅各地的地方軍閥,也不得不在表面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調度。1935年,蔣介石來甘肅視察。當時擔任甘肅省政府主席的朱紹良,將甘肅省黨部計劃鑄造孫中山銅像但為經費所困的情況,向蔣介石進行了匯報。 蔣介石當即表示,愿意捐款6 000元用于下一步的鑄造,同時指示省政府從禁煙款項中調撥8 000元及地方軍事節(jié)余費3 600元,一并作為建造銅像的專款。
但后來只有蔣介石的捐款和軍事余款到位了,禁煙專款只到了3 000元。鑄造的費用夠了,于是人們開始籌劃在蘭州鑄造銅像的具體事宜。
最終在蘭州鑄像
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甘肅政壇人物也走馬燈般地輪換著。就在朱紹良給蔣介石匯報完工作不久,他的甘肅省政府主席職務就被免掉了。
1935年6月,中國代表何應欽和日本代表梅津美智郎簽訂了《何梅協(xié)定》,按照日方要求,中國政府免去了于學忠河北省政府主席職務,調往甘肅擔任甘肅省政府主席。于學忠擔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后,就將在天津結識的陶祖椿任命為甘肅省政府參議和甘肅制造局局長。他們開始再次籌劃鑄造孫中山銅像之事。

1936年下半年,他們聘請了國內造像專家嚴德輝等人,專程來蘭鑄造銅像。在制造局陶局長住處(局的西側)和發(fā)電廠(局的西南角)之間的空地上進行鑄造。負責造像的嚴德輝等人,先塑造出了泥胎,然后根據泥胎做出了范本,最后實施整體澆鑄,一舉成功。
1936年冬天,銅像大體完工,共用去了上好紅銅1 400斤。
最早安放在中山林
蘭州自1928年倡議鑄造中山銅像到1939年落成揭幕,歷時11年之久,銅像鑄造成功之后,安放之事又成為一個大問題。自從抗戰(zhàn)開始,各種經費被優(yōu)先用于戰(zhàn)爭。加之物價飛漲,中山亭的修建已經無從談起,于是便將銅像安放在了中山林。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孫中山,蘭州的許多地方都被命名“中山”, 中山林是一個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公園。
1956年,五泉山秦公廟正殿被改建為孫中山先生紀念堂,銅像被移到中山紀念堂前。在堂前開闊地上,高3.5米的方形大理石基座正面鑲嵌著銅質總理遺囑雕刻,上面矗立著高2.4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今天,當我們面對孫中山先生扶杖凝視的銅像,誰又能夠想到它背后凝聚著的甘肅歷史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