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是培養企業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加強校企雙邊活動,履行各自在產學合作教育中應承擔的職責,即高職院校要根據企業所需全面提升辦學與服務質量,企業則要根據學校的要求全程參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
關鍵詞:高職院校;企業;產學合作教育
產學研結合的方式主要有四種:產學研合作辦學、產學研合作育人、產學研合作就業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cooperation education)也稱產學合作教育,是產學研結合的最佳形式,是一種校企聯合、企業全面參與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是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高職產學合作教育是企業、高職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的一種組織形式,是一種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理想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能同時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專業優勢與企業的生產優勢,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踐經驗為主的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具有良好適應性的、動手能力強的、綜合素質高的專門人才。
不少高職院校對產學合作教育之路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說效果還不甚理想,畢業生的理論知識不深,實踐能力不強,社會認可度較低等已成為共識。究其原因,除了高職生本身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外,不能否認校企雙方在育人過程中職責不清或職責未盡是導致合作教育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實現高職產學合作教育最優化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高職院校在產學合作教育中的職責
發達國家產學合作教育的實踐表明,產學合作教育能有效培養應用型人才,加速科學技術的轉化與應用,為經濟發展服務。社會賦予高職院校的職能決定了高職與企業的聯系緊密,高職院校要成功辦學不僅要積極尋求企業的參與,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辦學質量,主動為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服務。產學合作教育的產學雙方都是辦學主體,學生要靠學校與企業兩個育人環境來培養,學校與企業對學生的質量都要負責,但產學合作教育研究的是教育,是人才培養問題,而企業搞生產經營才是本行,這就決定了學校在產學合作教育中應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要主動站在企業的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主動適應企業的要求,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保持產學合作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主動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為企業培養、輸送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合格人才是高職院校對企業最大的貢獻,也是應盡的基本職責。要使培養的人才適應企業需要,學校就要擺正位置,主動深入企業,了解企業所需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找準辦學方向,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培養目標,制定合適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專業計劃的制定、教學計劃的安排、教材的編寫與講授以及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等,應盡可能地邀請企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扎實的同行參與,使學生在合作教育實踐中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實踐能力得到提高、整體素質符合企業的需要,真正成為畢業就能上崗的企業所需的“職業人”。
主動為企業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提供支持與服務企業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除產品質量外,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一條重要的生命線。但企業往往忙于生產而無暇顧及人才與技術的儲備,學校則可利用自己在這方面特有的優勢,彌補企業之不足,為企業的產品更新與技術創新服務,此舉定會深受企業歡迎,提高企業參與產學合作教育的積極性。
針對企業實際需要,主動與企業聯合開發研究課題針對企業在生產、管理工程項目當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技術性問題,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優勢,積極主動地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就該問題進行課題研究,一起攻克生產技術難關,借助科研成果為企業改進技術設備和生產流程,為企業生產節約成本、贏得利潤。當然,學校也可通過此舉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增加科研的針對性,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贏得更多的資金投入。
主動開設各類講座,為企業員工培訓提供服務學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智力優勢、技術優勢為合作企業員工開設有關企業經營管理與生產技術方面知識的講座,傳播新思想、新信息、新技術、新工藝。同時也可開展各類培訓性講座,如可以對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培訓,對生產、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提高企業人員的認識、技術與管理水平,增強其素質和適應性,幫助企業營造科技氛圍與學習環境,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
在合作企業建立技術咨詢室,主動做好技術咨詢與服務工作學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與技術優勢在合作單位建立技術咨詢室,選派高水平教師輪流駐廠,做好技術咨詢與服務工作。這樣不僅可以隨時為企業排憂解難,密切校企關系,也可以使學校更加了解企業第一線的用人、生產與技術應用情況,并據此調整教學計劃,補充新知識、新技術,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時代性。
主動為合作企業開展義務宣傳活動學校可以在多種場合,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合作企業先進的辦廠理念、優質的產品、良好的信譽等。具體有如下途徑:(1)學校與合作企業聯合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2)教師通過產學合作教育取得各類科研成果,如撰寫的著作、科研論文與研究報告等;(3)在學校自辦公開發行的各類刊物上介紹企業;(4)開展各種與開放式產學合作教育相關的知識講座等。
企業在產學合作教育中的職責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學合作教育需要通過企業、社會及高職院校間的伙伴關系來實現,企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沒有企業的參與,學校自己閉門造車,制定出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很難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的參與,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校企聯誼、企業資助的層面上,也不能只是單純地為學生安排實習與就業,而是要全程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只有這樣,產學合作教育才能走向深入,培養的人才才能真正滿足社會與企業的要求,達到產學合作教育的目的。
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主要是面向企業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上,企業有很大的發言權。高職院校在申報與設置某一專業時,首先要考慮并主動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了解行業、企業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其發展變化;其次要深入行業、企業及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調研,了解該專業人才需求的大致情況;再次要成立企業專業顧問委員會,廣泛征求有關行業、企業專家的意見,商討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即學生應達到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標準。
參與專業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的設計專業教學計劃與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與人才培養的質量。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與相應課程的實施,這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一環。因此,學院各專業在制定和修改專業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時,都應及時召開各專業顧問委員會議,聽取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讓其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負責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實施、檢查與調整。專業的課程設置、實驗安排、實訓實習次數及時間的確定、考試的組織與畢業設計的要求等都應由校企雙方共同研究決定。為了適應合作企業的特殊用人需要,在校企合作教育實施過程中常常需要開發新課程,如有關企業文化、企業管理、企業項目的課程等。該課程與教材的開發方案、具體內容及教學過程等也都應有企業專家的參與。
參與實訓、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場地分為校內和校外兩種,學生在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真實性、復雜性與綜合性的經歷和體驗,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合作企業應義不容辭地為學校提供校外實訓基地,使學生深入企業,結合實際,真刀真槍地進行頂崗技術培訓。并且選派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為實習指導教師,將生產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充實到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參與教師培訓有數據表明,80%以上的高職院校教師來源于普通高校,理論知識扎實而實踐能力不足,需要通過補缺培訓才能上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來自企業的一些教師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需要學習新技能與新工藝,這些都需要企業的支持,而且也只有通過企業才能更好地將生產與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更有效地接觸新知識。因此,企業應允許高職教師通過頂崗掛職等形式參與生產、管理實踐,提高實踐能力。
參與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學校專業顧問委員會、校外實訓基地及有關行業協會與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為高職院校提供各行業、企業對人才素質要求的變化及人才需求信息,通過提出建議等方式直接參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一方面,合作企業作為辦學主體之一,有權優先錄用優秀畢業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其固有的行業優勢將合作教育培養的畢業生推薦給自己的同行,幫助畢業生開辟就業新途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校企深入合作不僅可以密切校企關系,而且彼此之間的互通有無與經常性對話有利于擴大高職學生的就業渠道。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能否持續、健康、深入地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明確了高職院校與企業這兩個辦學主體的責任與權利。高職產學合作教育必須注重加強校企雙邊活動,履行各自在產學合作教育中應承擔的職責,實現產學合作教育質量的優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劉蘭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187.
[3]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周躍紅,王世豪.珠三角地區產學研結合機制與途徑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25(34):20-23.
[5]靳潤奇,陳鴻雁,趙立民.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7(3):34-38.
[6]謝開勇.國外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4,(1):119-122.
作者簡介:
李芹(1973—),女,教育管理學碩士,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管理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