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高職教育及其培養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容易陷入誤區,高職教育不應該簡單地從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發,而應該面向學生,對學生負責,關注學生的成長潛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高職教育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全國已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908所,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58.5%。
高職教育是一個交叉概念,既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具有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屬于高中后教育階段,具有與國民經濟發展聯系比較緊密、專業性強、結構復雜、職能廣泛等特點。其次,高職教育屬于職業教育范疇。高職教育與一般普通高校的區別在于其培養的人才不是從事理論研究和具備完整的、系統的理論體系的學科型人才,而是既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崗位工作適應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北京師范大學高奇教授在她的《職業技術教育概論》中是這樣給職業教育下定義的:“什么是職業教育?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廣義的職業教育是:按社會的需要,開發智力,發展個性,培養人的職業興趣,訓練職業能力,謂之職業教育。狹義的職業教育是指對全體勞動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所給予的不同水平的專業技能教育,培養能夠掌握特定勞動部門的基礎知識、實用知識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就是針對某種職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特殊要求所進行的一種專門教育,是一種具有“職業針對性”的教育。
在高職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教育學者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探索其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并提出很多新穎的觀點,例如面向社會需求的“訂單式”培養模式等。所謂“訂單式”培養,是指學校主動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包括進行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各方面的調整,來適應企業技術崗位對技術型、工藝型、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需要,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很快進入職業環境,適應技術要求。具體措施有以下幾種:
一是進行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結構安排正在被“2+1”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在企業實訓)、企業“菜單”方式(即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配置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課程組合方法(即調整部分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增加技術基礎課程,安排技術含量高的實訓課程)等所取代。
二是推行畢業設計、崗位訓練與就業安置相結合的方法。以往的畢業設計環節正逐漸被畢業設計、崗前訓練與就業安置相結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畢業設計環節大都放到企業中去進行,同時進行上崗前的訓練,企業通過這一環節了解畢業生并將其作為企業用人的考察過程。
三是從“雙證”培養入手,為企業搭建培養所需人才的橋梁等等。
從這些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出,高職教育正逐步貼近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培養方式更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但是,在教學改革中,很容易走進誤區,走向極端,將以面向需求為出發點的教學改革等同于面向企業,認為面向需求,就是要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考慮其對學生的要求,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學生應該具備的技能。在這種觀點的引導下,教學改革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處境。
有的高職院校為了充分體現面向需求的教學改革,在設計專業教學計劃時,專門邀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對教學計劃進行答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密切聯系起來。其出發點完全正確,但結果是令人尷尬的。企業老總認為,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技能,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作為一線技術人員,這些技能在學生進入企業后都能很快掌握;他們真正關注的是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他們要求學校的教學計劃在這些方面有更多的考慮,這個結果完全違背了學校的初衷。
另外,在課程設置上,很多專家提出“理論知識夠用”的口號,學校在安排課程時,為了體現這一原則,大刀闊斧地刪減了很多專業基礎課程。例如,國際貿易專業刪減了經濟學原理和管理學原理,結果該專業的學生不懂什么是機會成本,什么是邊際效用遞減理論。
對此我們不禁彷徨:我們的學校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呢?其實,不管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個根基是不能動搖的,那就是學校培養學生,應該完全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為出發點。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學生,無論是考慮市場需求還是考慮職業素質,學校教育應該負責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應該是向企業負責,向需求負責。即使是面向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學生就業的問題,為了使學生能盡快勝任工作,創造價值,這是“面向學生”的題中應有之義。
面向學生,對學生負責,高職教育首先應該關注學生的成長性與發展潛力。高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不是簡單的一線工人,而是具備一定文化素質與知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技能的掌握雖是學校培養的重點之一,但誠如企業老總所說的那樣,工作中需要的技能通過在崗實訓可以很快掌握。學校一味地強調企業的要求,簡單地認為適合企業需要的技能就是學生應該具備的,然而社會在發展,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今天使用的技術明天也許就會淘汰,今天能夠工作的崗位明天也許就不復存在,那么我們的學生明天該怎么辦?因此,面向學生,高職教育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成長潛力,這才是學校教育的必要性之所在。
美國的通識教育家哈欽斯認為:教育目的并不是人力(Man 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 Hood)的發展。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鄙視“為謀生而學習”的動機,他認為“這會直接導致對倫理價值的損害”。他強調:“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應是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不只是作為一位專家。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像一只受過訓練的狗。而要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則需要培養全面的自我辨別力,而這取決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如此說來,職業教育應該是完整的人的教育,高職教育更應該體現人的教育,體現對學生負責的精神。
因此,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過程中,不應簡單地從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發,而應始終站在學生的立場,面向學生,對學生負責,除了培養學生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將來的成長潛力。
參考文獻:
[1]朱國苗.推進我國職教發展的途徑[J].機械職業教育,2005,(1).
[2]李艷霞.職業教育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5,(2).
[3]方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