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株洲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實際,從校企合作的意義、形式和內涵三個方面,對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專題探討。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創新
株洲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剛由中專升格而成的地方性高職學院,近年來始終堅持“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的辦學理念,拓展校企合作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校企合作大勢所趨
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合作是發展的需要,校企合作作為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是辦好高職教育,促進合作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
校企合作體現了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相對于過去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知識、信息等智力資源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已取代物質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成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是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學校是智力資源生產的重要基地,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校企合作實現了產學研培的結合,增強了智力資源生產的針對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滿足發展對智力資源的需求。
校企合作貫穿了科學發展的基本精神科學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以人才為支撐、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的自主創新發展道路。校企合作,有利于改善企業的人才結構,夯實人才對發展的支撐;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高科技進步對發展的貢獻。科學發展,強調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校畢業生就業,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青年人才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滿足人的發展需要。
校企合作實現了校企雙方的互惠雙贏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強化教學與科研基地、人才培養搖籃、政府決策智囊等功能;企業能夠不斷地進行工藝創新,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及時引進合適人才。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職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人才學歷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近年來,株洲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多種形式與各類企業合作辦學,為學院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學院現已與20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主要探索了以下幾種校企合作形式:
“訂單”型這是校企合作一種較普遍的做法。企業委托學校培養技術人才,企業把培養模式和要求告訴學校,并提供相關專業的最新信息、技術支持、師資培訓和實習就業安置。學校根據企業要求培養學生,從而使得學生一畢業就可以“零距離”就業。這種“訂單式”合作,使校企雙方的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我院與長沙牛耳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的合作就是這種模式。
互動型這是一種比較深入的合作形式。由學校提供生源、校舍、師資等教育教學資源,并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論課、專業基礎課教學;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建立,并派專業人員承擔和指導學校的專業教學,學生到企業或企業提供的實訓實習基地進行實訓、實習,從而實現“五個合一”,即教室與車間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學習與創收合一。我院與深圳毅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進行的合作正是這種模式。
服務型即學校利用自身的智力資源、專業設備和教育優勢,與企業在技術開發、成果轉讓、產品加工、信息服務、專業咨詢、定向培養等方面進行合作。近年來,我院先后為株洲汽車齒輪廠、株洲弗拉德科技有限公司、江南環保設備廠等多家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科研、服務、創收的“一舉四得”。
引智型即學校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大量吸收企業的智力資源進入教育過程。近年來,我院注重聘請企業專家參加院系專業指導委員會,請他們對學院的專業開發、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及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崗位培訓,邀請企業家來校為師生作專題講座。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會長、香港新生集團主席佘繼標先生,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先生等國內外知名人士,都先后應邀到我院作過講座。
引資型即學校通過多種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企業到學校投資辦學、捐資助學。近年來,我院采取出讓經營權、按比例分成等方式,先后引入湖南東富集團近2000萬元新建了總面積達20000平方米的三棟學生公寓,引入深圳土土坊餐飲服務公司近300萬元對學院幾個食堂進行裝修改造和服務提質。同時,還有多家企業來校資助貧困生,或捐資贊助學生大型活動,或斥資設立獎學(教)金,或者通過無償贊助或半贊助的形式為學院提供儀器、設備、應用軟件等,使得學院能夠集中有限的財力去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內涵
在實施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我院不斷擴大校企合作的內涵,在誠信、互惠、雙贏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學校與企業的“六共”,真正使企業、學校、學生實現三贏。
課程體系共定由企業提供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標準,并提供相關專業的最新信息,學校與企業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計劃,設置課程體系,創設教學環境和條件,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與權利,組織實施教學。同時,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地將企業文化滲透給學生。我院與深圳毅俊公司合辦的6個“訂單”專業基本上是按崗位素質和生產過程來創設理論課程體系和組織教學的。
師資隊伍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可靠保障。我院堅持每年選送2~5名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帶薪”實習一年,堅持在暑期成批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的生產一線學習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同時,針對學院某些專業師資匱乏或者現有專業教師達不到教學要求的情況,由合作企業為學院培訓教師或直接選派專業人員到校任教。此外,在學生就業前,由專業任課教師隨同學生實習,跟蹤到企業,既指導理論又指導實踐,使學院的任課教師進一步在實踐鍛煉中提高教學能力。對學院來說,通過與企業零距離接觸,教師更能樹立市場觀念,理解企業文化,提高專業技能,有利于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結合;對企業來說,既得到了學院的智力支持,又直接減少了用人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教學過程共管校企互動是校企合作過程一種比較理想的境界。學校提供生源、校舍、師資等教育教學資源,并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論課、專業基礎課教學;同時,聘請退休老教師、企業的老專家,作為專職教學督導員,對聯辦專業的教學過程和質量進行全程監控。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建立,并派專業人員承擔和指導學校的專業教學,還可定期派代表來校聽課、座談等,并將信息向學校反饋。學生到企業或企業提供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實訓,校企雙方通過面試、筆試和實踐操作,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取得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和畢業證,從而實現“五個合一”。與此同時,由于校方經常組織相關教師隨堂聽企業專家講課,學習專家的專業經驗,企業專家也經常聽本校教師的課,借鑒學院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從而實現了校企雙方教學的共管互惠。
實訓基地共建校企共建教學設施尤其是實訓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為。幾年來,學院本著“雙向介入、緊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則,采取出讓經營權、按比例分成等方式,吸引企業到學校投資辦學、捐資助學。目前,學院已與企業共建了24個實訓實習基地。這些基地不僅成為師生接觸社會、了解就業市場以及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訓導的重要陣地,而且也是開展產學結合,使人才培養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重要場所。
教育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實現品牌、實訓、師資等資源共享。合作辦學,企業為學校提供實驗實訓設備,讓工程師到校擔任兼職教師,直接參與課程和教材的審定、開發,利用鮮活生動的案例進行深入淺出的教學,受到學生好評。學校利用自身的智力資源、專業設備和教育優勢,與企業在技術開發、成果轉讓、產品加工、信息服務、專業咨詢、定向培養等方面進行合作。學校教授、專家到企業一線工作、實踐,既能為企業解決一些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問題,又能更快更好地接觸到最新的知識、產品和技術以及前沿的科技成果,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科研、服務、創收的“一舉四得”。近年來,我院注重聘請企業專家參加院系專業指導委員會,請他們對學院的專業開發、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及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崗位培訓,邀請企業家來校為師生作專題講座。
校企文化共融近年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互動與融合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對于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高職畢業生零距離就業,創建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要以高職院校為主體,以企業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化為重點,以行為文化為把手,以實踐教學為橋梁,以文化活動為平臺。我院在校企文化共融方面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種:一是強化專業知識提升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二是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理解企業文化,三是邀請企業家到校進行專題講座,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企業文化內容展示。通過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和融合,最終實現學生畢業時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過渡。
參考文獻:
[1]馬樹超.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2006,(5).
[2]孫偉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優秀技能人才[J].教育發展研究,2006,(4A).
[3]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5B).
[4]李建求.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1,(31).
[5]李讓恒,陳全文.創新,成就品牌專業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06-10-12.
作者簡介:
雷久相(1963—),男,湖南永州人,株洲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