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的主要作用是傳播知識,創造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如果一味強調職業教育,強調現時的參與服務,趨向于學生所希望的東西而不是有價值的東西,大學課程的合理性和所要承擔的義務就會誤入岐途。這種將大學教育職業化的傾向對學生、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是有害的,因為大學并不是暫時存在的,它的持久的適切性是與整個過去未來有關的。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理念;教育行為
大學存在兩個目標沖突:一個是純粹對真理的追求;另一個是為人們畢生的事業做準備。
黃炎培先生說:“人生必須服務,求學非以自娛。無論受教育至若何高度,總以其所學能應用社會、造福人群為貴。彼不務應用而專讀書,無有是處。”1926年,黃炎培先生更進一步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認為“凡教育皆含職業之意味”,指出職業教育應貫徹于各級各類教育之中。
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中國建立以來,從1950年一直到90年代初期,我國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本科教育為主,??平逃脱芯可逃嫉谋壤己苄?。在很多年里,本科教育在校學生數占到全部高等教育學生數的8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達到90%以上。這就是說,我國社會所需要的大量應用型、職業型和技術型的人才只能由本科教育來培養。本科教育必須與社會職業需求相對應,否則,高等教育將無法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級人才的需求。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本科教育形成了專科化,甚至職業化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過分專門化、過分功利性的教育導向。
如今,一方面是企業可用之才不足,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無門,這種尖銳的現實問題使純粹追求知識的目標在大學已變得更加模糊。每個企事業單位都認為:大學的存在使他們沒有必要再去培訓自己的員工,他們想從大學得到盡可能現成的“產品”,從學生畢業那刻起就能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這種愿望對大學的影響會成為每個人上大學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種培訓。因此,以培養學生適應特定職業為目標的專業學科如新聞、商科、法學、醫科、公共行政等比一些側重學術的學科發展要迅速得多。
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認識已陷入了一個誤區,簡單地把專業與職業劃等號,認為專業教育就是職業教育,專業教育變成了與職業對口的教育。功利性和實用性知識成為教育的唯一追求。教育活動缺乏超越性價值和人文內涵。學生在智力上的進步,取決于他們在校的出勤時間、所修課程的課時以及在授課教師主辦的考試中重復上課內容的比例。事實上,這些標準不應該被看作是智力的真正指標。這些標準之所以被采用,是因為人們需要一些方法,對付擴招之后大量的學生,而這些方法是最簡便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著大學的基礎活動被一波又一波的職業教育主義所淹沒。這種將大學教育職業化對大學而言顯然是十分有害的,對學生、教師、專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是不利的。
就學生而言,職業教育傾向對學生理解本學科是災難性的。某商學院里流行這樣一個笑話:一堂會計課上,老師問學生一個會計方面的概念,學生回答不出來。老師說,一個概念都弄不明白,將來怎么從事會計工作,更談不上當老板了。學生回答說,你只要告訴我當老板的技巧就行了。這個學生的立場就是說,我是來學習當老板的技巧的,你講的這些概念跟我有什么關系?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上學是為了學習專業性的操作,教師必須在每堂課上都要使學生明白討論的問題對今后的經驗和成功解決問題有直接的關系。否則,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被學校和老師騙了。
對教師而言,教授的聲望和晉升完全取決于他對自己學科的貢獻。職業教育傾向則使事情有了另一方面的轉變。富有影響的大學教授并不是由于他們智力上的能力和對學科的貢獻,而是他們實際經驗的長度、廣度和深度。如市場營銷系的一位非企業出身的教師,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裝得自己好像已經在企業領導崗位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學生認為他通曉市場營銷,就會認為他是一位好教師,至于他在學術上的失職隨之就會被學生忽視或得到原諒。
職業教育主義會導致淺薄和孤立,它貶低了課程和教職人員的價值,剝奪了大學唯一的生存理由。對專業而言,當大學及其下屬的專業學院放棄創造性思維并蛻變成職業學校時,專業也必將蛻變。這不僅貶低了大學,也不能提高專業的地位。因為學科脫離了與整個學術的聯系就會失去意義。
如果一個學生將他的整個大學時光都花費在特定的職業準備上,一旦以后沒有從事這項職業,所有的努力將會付之東流。其實,行業的訣竅不可能在一所大學里全部學到。世界天天變化,甚至時時在變化,從業者很難跟上這些變化,更不要說那些脫離實際工作的教授。即使這些教授能跟上這些變化,也不能保證這些做法在學生實際運用時仍然有效。
大學的主要作用是傳播知識,創造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如果一味強調學生就業這個適切的對象,強調現時的參與服務,趨向于學生所希望的東西而不是有價值的東西,大學課程的合理性和所要承擔的義務就會誤入岐途,因為大學并不是暫時存在的,它的持久的適切性是與整個過去和未來有關的。
大學不是要確保掌握這種或那種知識,而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確保記憶力受到鍛煉,理解力得以提高,判斷力得以糾正,道德情感得以升華。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為從事任何專業(出于自由的意愿并基于專業本身的理由,而不是為了糊口謀生)所必須的技能、自由和能力。李普曼說:“我們個人或社會行為的成功最終都建立在我們對自然、宇宙的認識之上;建立在我們對歷史長河中的人類的命運的真實信念之上;建立在關于善與惡以及如何區分善惡、關于真理以及區別真理與謬誤的認識之上。當真正反映事物本質的知識按人類的需要組合起來并滿足人們的希望時,智慧就會從知識背后呈現出來?!?/p>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M·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別敦榮.高等教育質量問題隨想錄[J].煤炭高等教育,2001,(7).
[3]張應強.信息時代與大學文化素質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
[4][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本文責任編輯: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