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型課堂更容易發生偶發事件,針對具體的偶發事件,可采用解釋、間釋、反問、比較、納入、借鑒、升華、巧掩、順勢等方法妥善處理。
關鍵詞:研究型課堂;教學機智
研究型課堂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課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文本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研究型課堂自主性、開放性、創新性的特點使得課堂更容易發生一些偶發事件,這對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機智提出了較高要求。最理想的辦法就是因勢利導,既要妥善處理好偶發事件,又要確保整個課堂的自然流暢。下面談談筆者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時的一些做法,就教于方家。
解釋
有時學生提出問題,是由于不懂得相關知識,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耐心講解。例如教學《黃鸝》時,一學生提出:“課文中‘前幾年,終于病了。’這句話中的‘終于’使用不當,因為‘終于’含期待意味。”我首先肯定學生善于動腦、敢于質疑的精神,接著我向學生作了解釋。根據上下文,作者喜愛黃鸝,而平時無緣見到,“病了”使得他有機會見到黃鸝,從這個意義上講,“病了”對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他很期待。
間釋
受文本信息限制,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往往一時無法回答。為了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采用間接解答方式。例如講授《孔乙己》時,有學生提出孔乙己究竟拿了丁舉人家什么東西使丁舉人狠狠打他。這個問題課文沒有交代,筆者只得從側面解釋。對于任何問題,我們只能依據文本考慮,文中相關句子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不是偷了誰家的書,就是偷了抄書的紙張筆硯。”據此可知,孔乙己在丁舉人家偷的并不是什么貴重東西,這正說明丁舉人的殘忍以及封建制度的冷酷。
反問
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弄清楚,只是學生沒有那樣去想,才產生了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反問的關鍵在“問”,一定要在“問”字上下功夫。教學《雷雨》時,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有學生認為他虛偽,這時一位學生提出“虛偽是人的本性,不算什么問題”的觀點。
筆者馬上反問:“你認為周樸園為什么要虛偽?”
“維護他的利益。”
“那么人出生前知道維護自己利益嗎?”
“不會知道。”
“那虛偽是人的本性嗎?”
“老師,我錯了。”
比較
所謂比較,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物放在一起,辨別其異同高下。有時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只要把學生熟知的另一同類事物說出來,問題就不言自明了。教學《明湖居聽書》時,有學生提出,文中“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盤旋穿插”把歌唱比喻成蛇在山腰穿行,不恰當。因為歌唱是聲音高低變化,蛇行是路線曲折變化。”
筆者講道:“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這個比喻好不好?”
“好!”
“但是兒童跟祖國樣子長得不像啊!”
經過啟發,學生明白本體和喻體只要在某一點上相似就可以。
納入
課堂上學生突然提出問題,如果教師善于抓住時機,把學生的問題和自己教學計劃中將要講到的問題迅速聯系起來,納入自己講課的軌道,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變費時為省時,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納入法。講授《荷花淀》時,筆者正在引導學生鑒賞“伏擊戰”那場戲,學生突然提出“戰斗往往很殘酷,這段文字卻把它寫得如此輕松浪漫,違背事實,影響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筆者請全班同學討論,學生各抒己見,筆者最后歸納說:本文從水生夫妻關系入手,表現根據地人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寫作中注意通過美的意境表現根據地人民美的心靈。即使是寫戰斗,也盡力淡化其殘酷性,目的是為了與文本整體意境諧調。孫犁作品意境優美,詩情畫意,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在這里,我把解決學生問題與將要講到的孫犁藝術風格聯系起來,既解決了學生問題,又完成了教學計劃,同時節約了時間,這就是納入法的好處。
借鑒
如果學生勤于讀書,善于思考,有時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頗有見地的觀點,如果這些見解又是教師備課時未曾想到的,這時教師就應該大膽借鑒,使自己的教學更科學嚴密,更豐富充實。教學《荷塘月色》時,就文本的思想內容讓學生展開討論。有學生提出“有資料介紹,本文寫作前,作者剛跟妻子吵了架,心情不好。據此,我認為課文中流露的淡淡的憂傷并非因為國事,而是因為跟妻子吵架。”學生的這一見解是筆者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怎么辦?筆者首先肯定學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接著指出,分析文本思想內容,一定要結合寫作背景進
行,而且,即使是同一文本,有時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很正常的。
升華
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和信息傳輸、反饋的過程,更是精神和情感交流、融合的過程。教師豐富、細膩的表情,充滿愛心的語言,恰當適度的評價方式,往往可以產生師生心理的認同與共振。教學《晏子使楚》時,筆者在總結課文時問:“晏子三次智斗楚王,表現了他什么品質?”一學生回答:“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同學們大笑,筆者滿懷熱情地給予褒獎,并以此為契機,引領學生在更高層次上認識晏子的愛國情懷,進而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他們來說,愛國主義具體表現在學好知識、練好技能。這樣使學生在充實而熱烈的氣氛中感受到情感的愉悅。
巧掩
教學不僅是課程的執行和傳遞,更是課程的創新與開發;教學不僅是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更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的過程,是幫助個體進行有效學習、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及時創造條件,巧妙引導,幫助學生感悟并糾正錯誤。教學《荷塘月色》時,筆者問學生:“‘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運用了什么修辭?”一學生回答:“比喻。”同學們哄堂大笑,那位學生面紅耳赤。筆者連忙制止:“別笑,他還沒講好,他說比喻不像,是比擬。”
順勢
教學《天堂》時,筆者指導學生朗讀:“一只畫眉鳥飛出去,被我們的掌聲嚇了一跳,又飛進了葉叢,站在枝頭上興奮的叫著。”忽聽有人小聲哼唱:“我是一只小小鳥,想要飛卻怎么也飛不高。”引來一陣笑聲,筆者順勢說道:“這首歌確實好聽,可畫眉會這樣唱嗎?”許多同學講道:“畫眉很快樂,不會唱這樣傷感的歌。”筆者順水推舟:“這樣吧,我們為畫眉編首歌,表達它快樂的心情。”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我是一只快樂小鳥,榕樹上有我幸福的家,這里有我兄弟姐妹。”通過我的順水推舟,生成了一個異彩紛呈的情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討論中深化了對文本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研究型課堂突發事件往往較多,培養教師的教育教學機智,是順利實施新課程理念、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保證。只有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加強理論素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課堂應變方法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陸瑞華(1973—),男,江蘇海安農業工程學校教師,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