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雖然比較嚴峻,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畢業生總量已經過剩。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整體供需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就業形勢直接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緊密關聯。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是就業的靈魂,只有國家持續發展,畢業生就業才能得到保障,而且,畢業生的擇業,也要從有利于國家和自已的發展出發進行考慮。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市場
國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為413萬,比2005年增加了78萬,增幅達到22%。這說明全國人民要求上大學的熱情很高,高等教育的市場需求很大。但從就業形勢來看,2006年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就業指一個人在社會中獲得一份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是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整體供需關系密切相關的。因此,就業形勢直接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緊密關聯。多年來,我國畢業生就業總的形勢較好,這都得益于我們國家整體經濟形勢的持續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是就業的靈魂,只有國家持續發展,畢業生就業才能得到保障,而畢業生的擇業,也要從有利于國家和自己的發展出發進行考慮。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
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雖然比較嚴峻,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畢業生總量已經過剩。從實際狀況來看,目前我國七億多的龐大從業隊伍中,高層次人才仍屬稀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還是“少得可憐”,大學在校生的人數也還遠遠達不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當今正是需要大學畢業生充分發揮才干的時候,大學畢業生也有著發揮才干的廣闊天地。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也不容回避。就是說,社會上出現了“有事無人干”和“有人無事干”同時存在的奇怪現象。結構性失業與自愿性失業交織在一起。這里反映出的實質性問題到底是什么呢?
受高等教育人數占人口的比例的多少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不斷增加,才能使整體國民素質不斷提高,使國家的科技、經濟、管理達到更高的水平。現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向了大眾教育,但從國家發展的整體需求看,我們目前的大學畢業生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那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呢?
我們且不可在看到大學畢業生中存在“有人無事干”時忽略了社會上還同時存在著“有事無人干”的情況。只有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聘難”一起分析,把有人無“業”就和有“業”無人就聯系考慮,才能看清問題之所在。這看似矛盾的現象無疑暴露出大學畢業生在就業能力和職業選擇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是當今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當今大學畢業生不能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他們的期望值過高,不愿從事某些本可勝任的職業。所以,作為擇業者的大學生,應該從提高職業能力和轉變擇業觀念方面去改變“就業難”的現象。
首先,當前大學畢業生中有不少人的綜合素質不高,制約了畢業生適應能力的發揮,很難實現跨行業、跨地區就業,更難以主動創業,從而造成就業難度加大。許多社會學家分析認為:“大學生就業常患‘三無’(無責任、無氣力、無感動)病。大學生工作后不懂得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常有逃避心理;有的大學生工作后發現所從事的工作并不和自己想象的一樣時,很快就感到落寞,意志變得消沉,‘無氣力’工作;還有的大學生工作時找不到興趣點,沒有進取的動力,少了感動?!边@樣的狀態怎能搞好工作,又怎能成為用人部門所期望的骨干力量呢!
其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如在調查中發現,65%以上的畢業生期望工資達到2000元以上,31%左右的畢業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的畢業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70%的畢業生希望留在直轄市或沿海開放地區,近60%的畢業生希望到國家機關和三資企業工作。既要工資高,又要環境優越,還要地區發達,哪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供選擇呢!
這兩方面就能夠反映出當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存在不夠務實和期望值過高的問題。就業觀念體現出大學生對就業目的和意義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和態度,也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擇業方面的集中表現。就業觀是大學生擇業行動的先導,在擇業過程中起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就業觀不夠端正,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自然就會出現偏差。
現在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現象。多數人考慮的不是“我”應該為國家、社會負什么責任、盡什么義務,而是“我”個人的利益、前途等如何更好地得到保障。不愿到國家經濟發展一線和條件艱苦的地方去,片面追求待遇高、環境舒適的大城市、大企業、熱門行業。所以出現了許多大學畢業生工作后不久就跳槽、辭職等現象。他們不考慮這樣做會給用人單位的利益和發展造成怎樣的傷害和損失,只要對“我”有利就行。其后果是給“大學畢業生就業”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害。
其實,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很需要大學畢業生的,比如說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和其他欠發達地區、收入較低的技術部門等等。所以,并不存在大學畢業生過剩的問題。當今的大學畢業生必須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求學期間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時,更不可認為到基層、到企業就沒有出路。成功的企業家,有哪一個不是從最底層做起呢?所以,大學畢業生應正確把握和處理好擇業理想與社會現實、擇業與就業之間的關系,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看清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求,以社會的需要作為自己擇業的客觀基礎;應主動適應社會的客觀要求,把盡快就業作為當務之急。切莫自我估價定位過高,主觀臆斷。高校畢業生作為社會普通的一員,也要同其他勞動者一樣,樂于到普通的勞動崗位上去就業。每一個畢業生都必須清醒地面對現實,適應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樹立為社會、為大眾服務的觀念。
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好兒女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精神,響應時代的召喚,以祖國的需要為最高志愿,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創造人生的崇高價值。只要加強實踐學習、努力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又何患英雄無用武之地呢!何況大學生有著知識、技能和年齡上的優勢,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發展機遇,關鍵在于是否肯吃苦、能吃苦。大學畢業生更要靠辛勤的勞動創造自己美好的前程。
當然,大學畢業生就業中出現的這些現象,絕不能只怪大學生本身,我們要對今天的教育理念進行認真反思,尋找根源。
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制造”人才的行業,是以人為本的人的建設。它包涵著十分豐富的內容,不僅要賦予學生廣博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塑造他們真、善、美的心靈,構建他們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格,樹立獻身科技、報效社會和精誠敬業的奮斗精神。
然而,今天我國的大學生除了所學專業知識外,其他方面知之甚少,甚至一些著名大學的學生,知識面也很狹窄,連我國最基本的一些傳統的古老文化都不了解。一些大學生盲目地崇拜名利、欣賞浮華、追求“時髦”,而缺乏深刻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內涵。這是急需我們深思并切實解決的問題。
國家要求大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實施大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責任,也是大學生自我修養的任務。無疑,“學會做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僅應列入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修身課題,而且應當貫穿于生命的始終。“愛心”是“做人”的基礎,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乃是一個人應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愛心”是源泉,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只有“愛心”教育,才能使人懂得真、善、美,弘揚真、善、美。如果一個人沒有愛心,學習再好,也只能成為社會的隱患。
為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校必須大力而有效地開展人文教育。人文科學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更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其突出特征是尊重宇宙萬物的統一,強調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人文學科是以研究人自身為內在目的的教化活動。它所致力的是人的生存意義、人所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它不同于通常的專業性知識。它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人文精神不僅是思想性的,還是行動性的,既注重理論教化,更強調實踐修養,既是一種哲理,也是一種智慧。我國著名發明家、中國科協常委、中國發明協會名譽副理事長張開遜教授指出,當今社會人文進步比科技進步更重要,科技傳播的終極價值在于科學的人文價值,科學的第二座高峰是人文智慧的高峰。人類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駕馭智慧的智慧,即人文智慧??茖W技術好比一把可以為人類打開“天堂”之門的神奇鑰匙,但如果不慎也可能打開“地獄”之門。為了人類的“天堂”就要制造鑰匙,但必須考慮如何很好地呵護這把鑰匙,正確地使用這把鑰匙。人們并不缺乏制造鑰匙的科技智慧,缺乏的是使用鑰匙的智慧——人文智慧。教育不僅要開發、培養學生的科技智慧,更要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人文智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文精神主要是體現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的智慧。
當前我們大力提倡加強人文教育,正是要幫助學生在精神世界里、在做人的問題上提高自身的素質(人文素質)。應當看到無論在我們的工作上還是在學生的表現上,那種“重理輕文、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技術輕素質、重‘做事’輕‘做人’”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種現象導致了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健全、不實用,甚至出現扭曲?,F在有些人過分重視功利的東西,而忽略情感和理想,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而丟掉做人的根本,忘記了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如果人都做不好,還做什么事。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培育學生“做人”,那豈不是最大、最可怕的失?。?/p>
高等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既要有知識、有能力,更要有理想、有抱負、有崇高的人格;既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我們更要注重“德”的培養,正確認識和處理德育與智育之間的關系。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實;以德御才,德才兼備。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材。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強,做人和治國都要以德為本。提高全民族素質,以德治國,這是我們富民強國的根本方略。
胡錦濤同志在2006年的兩會期間發表了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胡主席“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精辟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結合,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鞍藰s八恥”的榮辱觀教育,是社會主義的道德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化。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問題。一場全民性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正在全國展開,這給改進和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動力,營造了氛圍。我們一定要抓好當前的大好時機,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一步端正教育理念,認真把“人”的塑造放在首要位置,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實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注意抵制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對學生們的侵蝕,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富強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高素質人才。(本文責任編輯: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