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市場完全放開,競爭日益激烈的前提下,實現學校辦學職能轉變,既可以謀求自身發展,又能夠服務地方經濟,促進扶貧開發。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能轉換;培訓;就業
黨的十六大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把擴大農村人口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就業條件,提高就業水平,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湖北省保康縣既是一個農業大縣,又是一個農業弱縣,農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80%以上,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村人口相對貧困。保康縣教師進修學校作為全縣唯一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學校,理應在服務縣域經濟,推動打工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彰顯作為。
近兩年來,學校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向上海、蘇州、無錫輸送畢業生四百多名。其中三百多人進入住友電工等世界500強企業,絕大部分畢業生月平均工資達到1500元以上。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創造經濟價值,用智力和勞動所得回報家長和家鄉,實現了“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目的。學校的辦學成果與效益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家長與社會的一致好評,真正做到了“學生受益,家長高興,社會滿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轉變職能,辦好中等職業教育
在適應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保康縣教師進修學校由原來單一的教師培訓轉向多渠道辦學,形成了“一主兩翼”的
辦學模式。一主,即中等職業教育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兩翼,即教師繼續教育和電大開放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成為學校辦學的主攻方向,為適應社會需求,服務地方經濟,學校堅持以德育為本,打牢文化基礎,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辦人民滿意的學校。
在專業設置上,學校緊緊把握一個原則,圍繞市場需求開辦專業,根據學生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先后開設了計算機運用、電腦文秘、電子電工、電子信息技術、商務英語等市場熱門走俏專業。這些專業體現了時代特征,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直接與用工企業對接,實現了“訂單式”培養目標。
在課程開設上,學校堅持基礎文化課、專業特長課與興趣培養課并重,既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又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個性特長。針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計算機課作為各專業的必修課程,針對學生在文化素質、社交禮儀與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開設了《心理學》、《社交禮儀》、《勞動法規》等課程。
在教學方法上,學校針對學生中考落榜,思想上存在著不夠自信、破罐破摔、對前途感到迷茫等傾向,堅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結合學校實際開展演講比賽、作文競賽、打字比賽、籃球比賽、體育運動會等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就業培訓上,學校挑選具有豐富就業指導經驗的教師上就業指導課,重點加強就業政策與形勢分析、求職擇業技巧、職業生涯設計、人生設計、創業教育、職業素質等方面的教育,堅持做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教育學生理性擇業、及時就業,培養學生“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意識,樹立“從基層工作做起”的就業觀念。學校還定期邀請專家做就業形勢報告和應聘技巧講座,講授就業知識,分析就業形勢,開展模擬招聘演示。2006年春季,蘇州金像電子集團公司、華碩電腦集團先后來學校為學生做了就業形勢報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嚴格把關,搞好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
培訓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學校帶著對農民和農民子弟的深厚感情辦教育,嚴格管理每一個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班學員,將每一個學員都培養成有用的人才。
嚴把對象選擇關在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對象的確定上,嚴格按照扶貧辦出臺的管理辦法執行,實行政審、筆試、公示、體檢相結合的辦法確定對象。由學校組織報名,各鄉鎮民政辦出具貧困證明,經縣扶貧辦審查后公示,然后學校會同縣扶貧辦統一錄取,發給統一的錄取通知書,學員進校后統一體檢,確保所有參訓學員均能符合轉移培訓的條件。
嚴把人格教育關參訓學員屬于知識上、經濟上的弱勢群體,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培訓理念,給予學員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與寬容,先教做人,再教技能,使學員抬起頭來走路,挺起胸膛工作。班主任勤跟班,嚴管理,規范學員行為,注重培養勤奮、嚴謹的學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嚴把訂單選擇關培訓前,根據市場需求與企業崗位需要制定專業教學計劃,以崗定培,因需施教。拿到訂單后,先采取不同方式對企業進行考察,優先選擇那些效益好、運作規范、待遇較高、勞動強度相對較低、誠信度較高的企業作為安置學員的主要基地。學校始終堅持“五不送”,即未經法人注冊的企業不送,工資待遇低(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不送,生活環境差的不送,勞動強度大的不送,沒有勞動保障的不送。以前,學生的就業安置大多傾向于珠江三角洲地區,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區的就業市場已基本飽和,學校經過慎重研究,并到蘇州、上海實地考察,最終將就業安置視線轉移到國家經濟政策重點傾斜,并成為全國新一輪經濟增長點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精心安排,確保充分就業
在確定了學生的就業安置方向后,學校在具體安置過程中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充分準備學生離校之前的一個月,學校專門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培訓,包括普通話、禮儀、面試技巧等,并進行模擬考試與面試,使學生做好相關的準備。此外,還向學生介紹以往畢業生安置的具體情形,并通過校報、網絡、信函等渠道邀請往屆畢業生談就業感想,使學生了解就業安置情況,做好心理準備。
精心安排近兩年來,學校已經安置了三批畢業生到蘇州、上海就業,每次都安排一名領導帶隊、至少兩名教師護送。結合女畢業生較多的實際情況,每次外出都安排一個女教師同行,便于了解學生的情況。直到每一個畢業生都進廠上班,校領導和教師才返回。
分層安置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學校盡量做到分層安置,讓具有不同興趣與特長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近兩年學校送出的畢業生既有月薪3000元以上的主管助理,也有生產線上的熟練員工。為確保畢業生能盡快適應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克服語言不通、生活不便、外出想家的困難,學校派出的護送教師都會在畢業生所在單位駐留一段時間,從生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無微不至地照顧畢業生,及時解決問題,直至畢業生適應了新環境為止。
跟蹤服務學校還建立了勞務輸出回訪制度,在武漢、蘇州、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設立畢業生或培訓轉移學員安置工作站,建立了策劃、招生宣傳、教育教學、模擬實習、就業安置等一條龍管理服務體系,定期了解已就業學生的工作、收入、學習、住宿、身體等狀況,征詢他們的意見,協調解決安置后的具體問題。對不適應廠家要求的學員則調整工作或召回學校進行再培訓。學校轉移培訓辦公室通過網絡、電話、信函等途徑對學員的工作情況進行定期調查,實行動態管理。目前,學校共安置培訓班學員5批,四百多人,98%以上的學員對工作安置十分滿意。
保康縣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區縣,自然資源匱乏,僅靠貧瘠的土地資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必須通過職業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實現就業轉移,才能將人口壓力轉化成人力資源,變劣勢為優勢。因此,有計劃、有組織地轉移培訓勞動力是農村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一項長遠之策。
作者簡介:
熊正柱(1962—),湖北保康人,現為湖北省保康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
鄭清國(1968—),湖北保康人,現為湖北省保康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
雷釧(1980—),湖北保康人,現為湖北省保康縣教師進修學校研究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