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先驅,黃炎培提出了豐富的職業教育思想: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目的觀;“社會化”、“科學化”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理論聯系實際的職業教育教學原則;“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教育原則等。
關鍵詞:黃炎培;社會化;科學化;敬業樂群
黃炎培(1878—1965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創始人、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先驅。他在上個世紀初就大力倡導職業教育,并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親手創辦了《教育與職業》雜志,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教育興國、為國育才是其一生實踐的追求。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
黃炎培早年曾就讀于上海南洋工學特班,深受蔡元培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和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1902年秋,黃炎培參加鄉試中舉。1903年,他創辦川沙小學堂,成為從事新教育的開端。1912年,黃炎培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擬訂了“江蘇省教育行政五年計劃書”,推動地方興辦各級學校。他根據視學考察結果,發表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要適應實際生活,成為職業教育思想的發端。1914年,他放棄行政職務,以記者的身份廣泛進行調查,了解當時教育的弊端,發表了《教育考察日記》。1915年,他參加游美實業團,考察美國教育,回國之后,深感有發展職業教育之必要。1916年,江蘇省教育會中設立“職業教育研究會”,由他主持其事。次年創建“中華職業教育社”,并創辦《教育與職業》雜志,作為倡導職業教育的講壇。1918年,他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學校”,提出“手腦并用,雙手萬能”,實行工讀結合的制度,開展職業教育實踐。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黃炎培總結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認為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的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進一步強調職業教育要適應外部環境,提出了“職業教育社會化”的命題,拓展和延伸了職業教育的范圍,使職業教育成為一種開放的、全方位的、對整個社會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教育。從此,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在職業教育事業上,畢生致力于教育研究。他既是一位教育實踐家,也是一位教育理論家,主要著作有《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五六境》、《抗戰以來》、《東南洋之新教育》和《斷腸集》等。
在六十多年教育生涯的探索中,黃炎培在吸取西方先進國家的教育經驗,反思中國自辦教育以來的問題和教訓中逐步形成他的職業教育思想。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一直是其關注、思考并努力付諸實踐的重要內容。在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黃炎培高舉實用主義大旗,堅持社會性、實用性、職業性、道德性的人才培養思想,在人才培養的原則、目標、內容、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豐富的、至今仍閃耀著熠熠光輝的職業教育思想。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之后,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方面。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形勢下,重新挖掘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目的觀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目的觀具有明顯的實用性。黃炎培倡導并致力于教育與職業相溝通,采取發展人類生活智能與服務精神的途徑,使受教育者能為自己謀生活,為群眾服務,最后到達“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終極目標。他說“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和聯絡”[1],“須有最高的熱誠,參加一切;有最高的度量,容納一切。”[2]教育與職業相溝通,學校與社會溝通。一方面可以解決就業,謀得生計;另一方面可以為地方建設服務。職業學校在設置上不可“拘系統而忽供求”,不能比較普教學制、系統設置,應是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另外,職業教育應包容一切,凡有生計問題之處,都應有職業教育。
黃炎培進一步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黃炎培認為,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為了求生,就要具備維持生計與發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由此而產生的求知的欲望。“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作為黃炎培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反映了黃炎培的社會政治觀,即他試圖通過職業教育來解決當時國家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作為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也體現了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20世紀20年代后,又提出把“謀個性之發展”列為職業教育的目的之一。他說:“余向論教育之旨,歸本人生。其義惟何?一曰治生,二曰樂生。”[3]職業教育并非“特殊”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理論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規律,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與樂趣,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社會的義務,這就是職業教育。
(二)“社會化”、“科學化”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
黃炎培認為辦職業教育機構所應遵循的基本方針就是“社會化”、“科學化”。這是他在數十年的職業教育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黃炎培提出職業教育“社會化”、“科學化”的命題和在實踐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表現出可貴的探索精神,在中國職業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黃炎培強調職業教育的“社會化”。所謂“社會化”,在他看來就是“辦理職業教育,必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校。”“職業教育的原則,著重在社會的需要。”[1]黃炎培強調辦職業教育應該與社會進行溝通,他的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強調辦學宗旨的社會化,培養目標的社會化,辦學組織的社會化,以及辦學方式的社會化。黃炎培之所以強調職業教育的“社會化”,是因為他看到了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多地受到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制約。黃炎培辦職業學校,其專業設置、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招生制度等的確定,都是先作詳致的社會調查,并定期邀集各實業界、教育界專家,隨時征詢社會各界對人才規格的不同需求,同時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黃炎培也強調職業教育的“科學化”。所謂的“科學化”,是指“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4]他認為,職業教育以百業進步為追求,關乎國計民生,不可能在科學之外找到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辦法,無論中國外國,概莫能外。在實踐中,黃炎培力求把職業教育社的工作納入科學化的軌道,注重調查和試驗,勤于總結和推廣。他先后寫成《機關管理一得》、《民主化的機關管理》兩書,他力求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理論聯系實際的職業教育教學原則
黃炎培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認真總結以往辦職業教育的經驗和教訓,提出“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踐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是職業教育最基本的教學原則。他認為過去所謂的實業教育,沒有教授學生農工商的技能,而只是要求學生讀農工商方面的書籍,學校功課設置重理論而輕實習,學生空有愿望而沒有實際的操作能力,脫離了職業教育的本意。他認為教育本意就在于發展人的能力,而實際能力的培養就必須手腦并用。他反復強調,想求得實際的知識和技能,單靠讀書,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在實踐中,黃炎培力圖通過各種制度來保證上述原則的貫徹實施。他所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章程中就明確規定:本校特重實習,生徒半日授課、半日工作,務期各種技能達到熟練的程度。在招生方面,主張盡量招收家長有某些方面職業經歷的學生入相應的學科。中華職業學校有個特別的規定:學生修業期滿僅發修業證書,必須在工作單位實習一年,證明能勝任相應的工作后,再發給畢業證書。而且還通過其他的一些具體措施,保證讓學生“手腦并用”、“做學合一”,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并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以培養實用型人才。
(四)“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教育原則
黃炎培提出了大量有關職業道德的要求,最為集中的是“敬業樂群”。他認為,職業教育從內涵上講,應該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訓練,二者缺一不可。離開了職業道德的培養訓練,職業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因為職業教育不僅僅是為自己謀生,而且是為社會服務。所謂的“敬業”,就是對自己所學習的職業學科具有濃厚的興趣,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所謂“樂群”,是指學生應該具有高尚的情操,以及具有與群體協作的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團隊精神。
黃炎培強調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強調為社會服務,提倡“敬業樂群”,其意圖是為了以資產階級的道德觀、職業觀和價值觀來抨擊“讀書做官”、“勞心者治人”等封建倫理觀念對學生的束縛。另外,他認為,職業教育是為了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重要手段。人們對自己職業的理解、熱愛和具有強烈的興趣,是激發其事業心、創造力和積極性的重要動力。個人道德精神的健全發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是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教育思想,貫穿于黃炎培職業教育實踐始終,不僅他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以之為校訓,而且在教育和教學的每個環節,他都努力加以體現。
今天,我們重新學習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就是為了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從對比中得出啟示,找到對策解決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職業教育發展,要安心于本位,追求自身的辦學特色,對人才的社會需求進行定量分析,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教育要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來設計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相聯系的三大體系。職業教育要有明確的服務區域定位,職業學校教學活動要關注地方需要,關注地區利益,使學校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綜合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我們要強調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較深厚的普通科學、普通技術、普通工藝修養以及基本職業技能,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擇業靈活性,讓學生更加和諧地融入社會。職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但與普通教育不同,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和就業緊密相關。我們應立足當代社會現實,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發揚黃炎培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炎培.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J].教育與職業,1926,(71).
[2]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56.
[3]黃炎培.興學與墾荒[J].教育與職業,1924,(58).
[4]黃炎培.我來整理整理職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J].教育與職業,1929,(100).
作者簡介:
嚴權,男,湖北荊門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
丁小明,男,江西贛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原理。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