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可靠性工程的角度即從節點企業的可靠性,供應鏈結構的可靠性,供應鏈協調的可靠性分析了整個供應鏈的可靠性。并初步提供了分析可靠性的指標和方法,最后給出可靠性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供應鏈;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管理
一、 研究意義和研究現狀
近年來,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備受重視,供應鏈管理要獲得高效率和效益,最基礎的必須要有高可靠性作保證。諾基亞和愛立信由于供貨商發生火災而導致的不同后果,以及“9·11”等突發事件對供應鏈的影響,引發了人們對供應鏈可靠性的高度關注。
Thomas于2002年首次提出將可靠性工程應用到供應鏈中,給出了供應鏈可靠性的定義,劉晉等利用Meta圖對供應鏈進行了建模并作了可靠性分析。陳國華等分析了倉庫在提高系統可靠性方面的作用。穆東提出了供應鏈的固有可靠性和運作可靠性給出了定性的分析。
以下從可靠性工程的思路,分別從節點企業、供應結構,供應鏈聯盟關系分析了供應鏈的可靠性,并提出了相應的供應鏈可靠性管理策略。
二、 供應鏈可靠性的界定
1. 供應鏈可靠性定義。在可靠性工程中,可靠性被定義為:“產品在規定的時間內和規定條件下,完成規定的功能的能力”。鑒于此,將供應鏈的可靠性定義為:“供應鏈系統在規定的時間內和條件下,完成規定訂單產品和服務以及各項業務的能力”。
供應鏈的可靠性反映了供應鏈履行承諾的能力,其表現首先包含提供產品的可靠性,如正確的包裝、正確的質量和數量等要求,其次包括服務的可靠性,如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時間交付等。其內因則是供應鏈節點、供應鏈結構、以及供應鏈管理的可靠性。
2. 可靠性與穩定性、風險的關系。供應鏈的穩定性是指供應鏈的抗擾動性,狹義的穩定性主要是針對需求的波動性而言,即供應鏈應付需求波動的能力。廣義的穩定性則應包括節點企業應付外在干擾的能力,聯盟關系抗干擾的能力,供應鏈拓撲結構的抗干擾能力。
供應鏈的風險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它是由于供應鏈系統的脆弱性,而導致的對供應鏈系統造成破壞,給上下游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從上述的定義可以看出三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可靠性是一種“勝任性”,穩定性是一種“頑強性”,風險性是一種“不確定性”。譬如,可靠性回答的是特定客體在特定條件下完成某任務的能力是80%,穩定性回答的是外在條件變化時客體完成某任務的能力仍是80%,風險性回答的是外在的條件或客體自身有可能變差。
同時三個指標對研究供應鏈的整體能力又是緊密聯系的,低的風險保證了高的可靠性,低的風險也保證了高的穩定性,穩定性是可靠性有意義的保障。
三、 供應鏈的可靠性分析
1. 元件的可靠性。供應鏈元件指的是供應鏈的各節點,如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物流公司等。欲使整個供應鏈的可靠性得到提升,首要的是各個節點企業的可靠性提升。
(1)供應商的可靠性。供應商主要負責給供應鏈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供應商的可靠性表現為:“準時交貨率”,“訂貨完成率”,“部件(材料)合格率”等。供應商可靠性的影響因素為:“貨源充足性”,“企業經濟實力”,“企業技術力量”以及內外部風險等。
(2)制造商的可靠性。制造商主要負責生產或者裝配產品,供應鏈的最終產品由制造商提供。制造商可靠性表現為:“準時交貨率”,“訂貨完成率”,“產品質量”,“包裝合格率”,“歷史效益”,“商業信譽”等。其影響因素為:“生產能力”,“技術能力”,“科研能力”,“財務狀況”,“管理與組織”,“包裝能力”以及各種風險等。
(3)分銷商的可靠性。分銷商主要負責將產品銷售給最終用戶。其可靠性表現為:“交貨的準確性”,“交貨及時性”,“交貨有效性”,“服務滿意度”,“市場能力”,“企業形象”等。其影響因素為:“信息準確性”,“信息及時”,“市場分析能力”,“銷售能力”,“銷售人員素質”,“財務狀況”以及各種風險等。
(4)物流商的可靠性。物流商主要負責上述節點之間的貨物運輸、貨物倉庫等業務。其可靠性表現為:“運輸及時”,“運輸準確”,“運輸安全”,“送貨服務”,“庫存能力”,“貨物保管能力”等。內在影響因素則為:“運輸管理”,“運輸力量”,“庫存容量”,“庫存管理”,“人員素質”,“地理位置”以及各種風險等。
在對各個供應鏈節點的可靠性分析和評價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外在表現的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具體的方法諸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等;二是利用內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具體的方法可采用“故障樹”分析。
2. 結構的可靠性。根據可靠性工程的理論,將系統的邏輯結構分為串聯系統、并聯系統、混聯系統、表決系統、冷儲備系統和溫儲備系統、網絡系統等。根據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和管理形式也可將供應鏈分為相應的邏輯結構,這里介紹兩種常見的組織結構:鏈狀結構和網狀結構。
鏈狀供應鏈如圖1,顯示了整個汽車的生產和銷售過程,該供應鏈可以表示成圖2所示的串聯結構。
圖2鏈狀供應鏈的可靠性框圖
該供應鏈的整體可靠度函數R等于節點企業的可靠度函數Ri的乘積,即R=∏Ri。該供應鏈任一個節點可靠性下降都會導致整體可靠性迅速下降,并且該供應鏈隨著節點的增加可靠性逐漸減少。
網狀供應鏈如圖3,這里假設制造商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該供應鏈的可靠性框圖可以用圖4表示。
圖3網狀供應鏈
圖4網狀供應鏈的可靠性框圖
3. 供應鏈協調的可靠性。(1)信息傳遞的可靠性。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雜時,信息傳遞延遲以及信息傳遞不準確都會增加,并使整個供應鏈因此陷入困境,故而使得供應鏈管理的可靠性降低。在評價信息傳遞可靠性時可以采用指標“信息傳遞及時性”、“信息傳遞準確性”、“信息技術的先進性”。(2)企業聯盟關系的可靠性。聯盟關系的可靠性包括企業之間日常工作來往的可靠性,是否嚴格遵守合同契約、以及企業之間是否存在的利益目標不一致,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導致的諸如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
四、 供應鏈的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管理是指為確定和滿足產品或系統可靠性所必需的職能和業務管理。它的宗旨是為了最大可能地實現產品或系統的功能。可靠性管理的基本手段是計劃、組織、監督和控制。下面從可靠性工程的角度來探討供應鏈的可靠性管理。
1. 選擇可靠的供應鏈伙伴。在構建供應鏈時,企業選擇理想合作伙伴非常關鍵,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豐富,建議將可靠性也作為一個評價指標。
由于供應鏈的管理主要是供應鏈企業之間關系的管理,企業自身的可靠性往往由企業的內部管理決定,但如果某個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可靠性不高,可以將其淘汰出局并選擇能達到可靠性目標的同類型企業代替它,或者選擇其它同類的企業與其組成并聯結構,根據可靠性的理論,在一個部件上并聯一個部件會改善系統的可靠性。
同時由于不同節點在整個供應鏈中的重要度不同,因此在構建供應鏈時,對影響供應鏈產品的最重要環節的企業要特別重視。
2. 改善供應鏈的結構。根據可靠性工程可知,并聯的系統可靠性大于串聯系統可靠性,因此供應鏈盡量避免出現串聯結構,例如重要產品應該由兩個以上的供應商提供,不能單單依靠某一個供應商,否則一旦該供應商出現問題,勢必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使整條供應鏈變成一條危機鏈。
供應鏈的節點增多會增加管理成本,在考慮成本時,可以優先考慮那些穩定性能比較低或者重要度比較大的節點企業,可靠性最優分配的理論說明在部件可靠度最小的位置上并聯一個部件,將使得系統可靠度增加最快,因此對這些企業一定要用同類型的企業作并聯備份。
3. 供應鏈節點之間業務流程重組。供應鏈管理環境下各成員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企業之間必須保持業務過程的一致性,這就要求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必須進行業務流程重組與改進,對各企業采購、制造、營銷和物流等過程采取跨企業的平行管理。消除多余的交接工作等弊病,加強企業間業務流程的緊密性,將不可靠性和延誤降到最少。
4. 改善供應鏈之間的協調性。(1)加強伙伴間的溝通和理解。合作伙伴應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由采購、生產、分銷、銷售構成的分離的塊功能。只有鏈上伙伴堅持并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占領市場份額。(2)建立企業成員間的信任機制。該機制可降低供應鏈結構成本,減少內部交易成本。(3)增加供應鏈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如果信息共享化程度低就會降低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迫使成員企業在信息不完全情況做出錯誤的判斷或決策。(4)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和信息手段管理并優化整個供應鏈體系,比如通過EDI對供應鏈企業進行互連,實現信息共享,使供應鏈企業之間實現無縫連接。
5. 建立供應鏈的風險管理機制。供應鏈管理存在風險必然導致供應鏈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十分有必要進行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首先通過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在風險發生之前,盡量消除各種風險隱患,減少風險發生。但供應鏈是多環節、多通道的一種復雜的系統,往往難以避免發生一些風險事件,所以供應鏈企業要對風險事件的發生有充分的準備,提早預測各種風險的損失程度,制訂應變措施和應對風險事件的工作流程。
五、 結束語
供應鏈的可靠性管理是一個比較新穎的研究課題,在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文章通過采用可靠性工程的角度提供了一種研究供應鏈可靠性的思路,僅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供應鏈的可靠性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沒有可靠性保證,其它管理更無從談起。因此該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存祿,黃培清.“9.11”事件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國際商務研究,2002,(1):53-55.
2.Thomas M U.Supply chain reliability for contingency operation.The proceeding of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2002:61-67.
3.Liu J,Li J,Zhao J,Y.The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reliability based on meta—graphs.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3:80-82.
4.陳國華,王永建,韓桂武.基于可靠性的供應鏈構建.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1):72-74.
5.穆東,杜志平.供應鏈固有可靠性和運作可靠性研究.物流技術,2004,(12):72-74.
6.金碧輝.系統可靠性工程.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7.應保勝,容芷君.線性供應鏈的穩定性分析及穩定化策略研究.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5,20(3):71-72.
8.丁偉東,劉凱,賀國先.供應鏈風險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13(4):64-66.
9.杜棟,龐慶華.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0.曹晉華,程侃.可靠性數學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張哲輝,楊冬.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問題研究.物流技術,2004,(2):62-63.
12.崔偉,楊利.供應鏈中分銷企業與生產企業的關系契約分析.物流技術,2004,(3):27-32.
13.廖成林,孫洪杰.均勢供應鏈及其利潤分配機制探討.管理工程學報,2003,(4):83-85.
14.楊治宇,馬士華.供應鏈企業間的委托代理問題研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1,7(1):19-22.
15.張翠華,黃小原.供應鏈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東北大學學報,2003,24(7):703-705.
作者簡介:趙宏霞,博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楊皎平,博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07-01-1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