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8日,我隨天津市慈善協會組織的代表團到我國的臺灣考察那里的慈善事業。邀請方不是臺灣的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可我聽到、看到、體驗最多的還是慈濟。
在臺灣,我們遇到的第一位同胞是特別愛笑的吳先生,他大約有40歲上下,祖籍山西,祖先是1661年隨鄭成功到臺灣的。他不是慈善工作者,可向我們介紹臺灣的情況時,很自然就談到了慈濟這個他認為臺灣最好的慈善組織中的一個。他說他也經常捐錢給慈善組織,說他捐錢就要捐給慈濟,因為慈濟把大家的捐款全部都用于對窮人的救助,用于建設對窮人、有困難的人群有好處的學校、醫院,而不是去修祠廟。盡管慈濟也是佛教團體。吳先生在臺灣不是收入很高的人,可他還是每月都捐2000元新臺幣給慈濟。吳先生還談到臺灣1999年9·21大地震。當時吳先生是臺灣政府派出的救援隊隊員,他說他們趕到地震最嚴重最危險的地方時,慈濟的救援隊早已經在那里了。他說,在地震災區慈濟組織了最好的搜救隊。他還介紹說,在地震救援中,他們最困難的就是吃飯問題,可他們每餐都還是能吃上熱飯,這也是慈濟人提供的。談慈濟時,吳先生的臉上、眼里全都是景仰和感恩。
到臺北的第二天清晨,我們就有幸到坐落在臺北八德路二段的慈濟八德環保惜福站考察。在臺灣的任何一條道路和小巷里,無論是臺北還是我們后來到過的一些縣鄉,幾乎都看不到任何一點垃圾,走過的所有地方都干干凈凈。可當我們走進那顯然有些簡陋的慈濟環保站時,映入眼簾的卻都是垃圾、廢棄物。只是那里的垃圾、廢棄物都是分門別類堆放的。比如:書籍區;電料區;塑料區等。好多年齡不等、性別不同的人正認真地在整理這些垃圾、廢棄物。正在整理廢舊書籍的一老一少首先進入了我的視線。那是一位不算老的老婦人和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她們坐在小板凳上把一本本書分解開。同一本書里,有膠版紙的文字頁,也有銅版紙的彩頁。她們就是把膠版紙和帶顏色的銅版紙分開放。這樣有利于收回再利用。我蹲下來與她們交談,得知老婦人是小姑娘的姥姥,退休的公職人員。退休之前她就是慈濟的環保志工,常常利用公休時間來這里做環保。現在退休了,來這里做的就更多了。老人來這里做的時候,有時會把6歲的孫女帶來。小姑娘也很高興在這里做這些看上去很單調的事情。老人說,在這里做環保,使她的外孫女變得更懂事,也更活潑可愛了。我問正在專心致志為舊書分類的小姑娘為什么喜歡做環保,她很認真地對我說她喜歡綠樹,她和姥姥做好回收廢舊紙張的環保,大樹就不會被殺死了。
我聽著,心底不由升起一股暖意。也想起我在慈濟的朋友告訴我的一個事實:50公斤廢紙可挽救一棵20年的大樹。從1992年至2005年12月底,慈濟環保志工回收了61630多萬公斤紙張,等于挽救了1232萬棵大樹。
在小姑娘對面是兩位也在分揀廢舊書籍的老太太。她們的年紀要比小姑娘的姥姥大一些。我和其中一位滿頭白發卻依舊很漂亮、端莊的老太太交談。老太太告訴我她已經超過80歲了,說她在這里做環保使她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這時,我看到了老太太滋潤的臉上那像朝陽一樣的微笑,看到她眼睛閃出光亮把那些本來暗淡的書本似乎都照亮了。在同一間大屋里,我還看到兩位老爺爺,他們正仔細地分解廢舊的電器。他們告訴我,這樣把電器中的不同零件分解分類,便于回收利用,盡管這樣做起來好像有點麻煩,價值卻很大。這兩位老人退休前都曾從事過電器制作或維修工作,在環保站他們使自己的專長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繼續為我們受到傷害的地球母親發光發熱。
在這分揀區外面,我看到總有一輛大貨車停放在那里。幾位頗有些風度又很能干的男士正把從四處收集的廢棄物物品、垃圾卸下,或者把已經分揀整理好的這些廢物運走。環保站的慈濟師姐告訴我們,他們中有幾位還是大公司的老板、董事長呢。我把鏡頭不斷地對準他們,盡管我和他們沒有過多的交談,可從他們熟練的操作和他們充滿幸福感的眼神里,我已經感到了一種我過去不很熟悉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和力量正像海浪一樣沖擊著我的心扉。在慈濟環保站我們還結識一位臺北警察局的退休警察。這位系著領帶,看上去非常干練的先生當時也正在整理回收來的垃圾、廢棄物。他告訴我們就在這一天的中午,他將組織退休警察協會的一些老同事和他們的夫人來這里開一個愛心互動的聯誼會,從此將會有更多的退休警察連同他們的家屬加入到慈濟志工的隊伍中來。
以前,我曾專門寫過慈濟志工,寫過慈濟人做環保的故事。慈濟人做環保,年齡最小的只有5歲,最大的高達103歲。不同職業背景,不同學歷階層都高興地做著同樣的環保工作。他們中有父母帶著孩子的,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著孫兒的;有老師帶著學生,老板帶著員工的。這些環保志工不怕臟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回收、整理、分類、分解垃圾。不僅保護了環境、保護了我們的地球母親,還創造了新的價值,支持了同樣造福人類的慈善事業。
在這個環保站的屋頂陽臺上,我們看到許多好看的花木。原來這也是慈濟環保志工“回收”來的。這些曾經被人們遺棄,已經開始干枯的花木,在這里又重新綻放了生命的芬芳和光彩。
我們享受著不同尋常的芬芳,想:慈濟環保志工完成的不正是挽救生命的偉大使命嗎?
訪問臺北慈濟環保站后的第二天,我們便乘車到花蓮,并有幸參訪了在那里的慈濟醫院和慈濟靜思堂,雖然都只是匆匆一瞥,卻給我們大家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給了我們諸多的啟示和思考。
赴花蓮途中,隨行的一位臺灣導游對我們說,他剛做導游工作不久,曾組織臺北的一些游客來花蓮。其中有一位紡織業的老板,說要到那里的慈濟醫院看一看。導游說我沒聽說花蓮有一個慈濟醫院呀!老板說那個醫院剛剛在建設。導游說剛建設的醫院有什么可看的?老板說我到那里放下點東西就走。等汽車開到了那里,那老板拿出一包沉甸甸的東西讓導游送到慈濟醫院建設工地的收發室,說:“你把這東西扔到那里馬上回來就行。”導游說您這是什么呀?不會是炸彈吧!老板說不是炸彈你盡管送去好了。其實導游已經看出來了那里面是鈔票,好多的鈔票呀。導游按老板的意愿,把那裝了200萬新臺幣的包裹放到那里就趕緊回來了。那里的慈濟人跟著追了出來,盡管那時他們的車已經開動了,可慈濟人還是追上了他們,并追問捐款人的姓名,感恩捐款人的功德,為捐款人開具收據。那位老板最終沒有說出自己的名姓,只是說他了解慈濟,知道慈濟人都是為困難百姓做事的活佛。聽說慈濟要建設醫院,想更多的百姓將得到很好的照顧,便一定為此做一些奉獻。
導游的這番話,這個真實的故事,使我們更想快一點看一看這個慈濟醫院了。遠遠地,我們就隔著汽車玻璃看到身著“藍天白云”的慈濟人,其中還有我熟悉的慈濟師姐林瓔琴在那里迎候了。
在他們的引導下,我們走進久仰的慈濟醫院。一走過門扇,我們即刻便置身于一種和諧、和善、親切、靜謐的氛圍中。我端起相機,最先攝入我鏡頭是那些身著土黃色馬甲的佛教慈濟志工。他們有的正推著行動不便的病人,有的正幫著病人辦理看病治病的各種手續,有的正為病人咨詢各種問題,還有的正照顧病人的小孩、家屬。他們多為年老的女士、先生,可個個精神矍鑠,笑容可掬。這里同樣身著慈濟人特有服飾的醫護人員對病人更是和藹可親。病人只要一走入這所醫院,便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在慈濟醫院通常都是醫護人員找病人,而不是病人到處找醫生。病人在慈濟醫院會得到很好的關懷、照顧。我特別注意到慈濟醫院還特別設立的家屬休息室,休息室很舒適,還有一些兒童玩具。病人檢查、治療時,等候的家屬,特別是其中的孩子,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游樂。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所醫院里的地方都是很寶貴的,可慈濟醫院還是特意騰出很大的地方設立家屬休息室,可見其多么注意人文關懷。慈濟是佛教組織,可這里還專門為伊斯蘭、天主教等不同教派的信徒設立了祈禱室。這里我們又看到了慈濟人的包容、慈濟人的博大胸懷。
醫院里一位富態、溫文爾雅的中年男士帶著我們參觀了慈濟醫院,介紹了慈濟醫院的有關情況。花蓮慈濟醫院是1986年建成的,每年都有很大的發展,到2002年已經成為當地的醫學中心。慈濟醫學中心有著強大的世界一流的慈濟醫療團隊,有一流的醫療技術精湛的醫護人員,有一流的現代化的管理,還有世界上最好的服務精神。為了減輕短期無法治愈病人家屬的壓力,為老病號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慈濟醫學中心設立了專門照顧失去自理能力老人的“輕安居”。為使臨終病人也活得有尊嚴,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他們設立了設備獨特的“心蓮病房”。這里的慈濟醫院,是當地唯一可以進行肝臟、腎臟、眼角膜、骨骼移植的醫院。慈濟醫療中心,不僅救治了臺灣許多重癥患者,世界上不少國家罕見的疑難病患者都在這里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救治。來臺灣之前,我在安徽、貴州、河南和印度洋海嘯受災國都見過慈濟的義診隊伍,看到他們怎樣以高超的醫術和視窮苦病人為親人的高度負責精神為病人治病。為給災區給窮鄉僻壤的病人治好病,慈濟人中一些高齡的醫學專家常常連續工作甚至顧不上喝水、吃飯。還有慈濟醫療中心的骨髓庫,不僅為臺灣,而且為大陸同胞、海外華人、海外友人成功配對,挽救了不知多少寶貴的生命。
參觀慈濟醫院,我常常不禁想起我們生病時不得不去的醫院。
還在無盡的回味和想象中,我們又來到慈濟靜思堂。一走入那雄偉、壯觀、頗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慈濟靜思堂,我們首先看的是靜思堂背景下證嚴法師慈祥和善的照片,照片旁邊是一行浸滿蒼勁與和善美的中國書法:一念心跟著師傅走。再兩旁是兩副對聯。左邊寫的是: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唯心;右邊寫的是:福從做中的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我們在一位慈濟師兄的引導下慢慢地邊走邊看邊聽,在慈濟靜思堂里參觀學習。這里展出的全部都是慈濟人真實的生活,記錄的都是慈濟人在世界各地的足跡。我們看到,我們當今的世界上,無論天涯海角,哪里有困難的,特別需要救助的群體,哪里就會有慈濟人,就會有慈濟的人間大愛。
我們在這里參觀學習時,剛好遇到從世界70多個國家來的近400名慈濟志工。她們和我們一起在這里學習、參觀,也把兄妹般的情誼和最和善美麗的微笑作為最好的禮物送給了我們。
她們從世界各地來,一方面為的是來慈濟的本部、慈濟的家鄉學習慈濟精神,聆聽證嚴法師的教誨;一方面為的是來這里參加授證儀式。從此,她們就是合格的慈濟志工,合格的慈濟人了。她們說,她們學習和實踐慈濟的精神是沒有終了,沒有止境的。
我們和她們一起在靜思堂里學習。
我一邊慢慢走,一邊想著我正在不斷記述描寫的慈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