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心中一直有些惴惴不安,主要是為前不久有家衛視臺為兩個窮富孩子互換生活節目的事。
說的是兩個孩子,一個來自城里,生活富裕,卻不思上進;一個來自農村,生活貧困,卻渴望學習。他們互換7天身份,據說是為了給孩子帶來“震撼”。
那么,究竟震撼了誰?
富孩子應該是有所震撼。他離開豪宅華車、美宴麗服,來到青海的“新窮家”,面對糙食土炕、收割挑水、工地打工等,當然痛苦和難以忍受,所以富孩子幾次痛哭。這哭,可能是為痛悔過去迷戀網絡游戲而哭,可能是為在農村受了7天想象不到的痛苦而哭,當然也可能是為了“苦”盡“甜”來而哭,反正感覺這哭總是有點“憶苦思甜”的味道。如若在這“變形教育”中,富孩子能夠珍惜他現在家庭的幸福生活而就去努力學習,還得說這么折騰一下子總是有些積極意義的。
然而,這些帶給窮孩子的又是些什么震撼呢?就在人為設計的一瞬間,窮孩子到了“天堂”,坐了飛機寶馬車,剪了頭發、打上手機,逛了公園、玩了卡丁車,有大堆零食零花錢,頓頓是豐盛大餐,窮孩子突然進了“大觀園”,自然是眼花繚亂,心情也不會平靜,不然窮孩子也不會在吃大餐時緊張得五次掉下筷子,也不會當他坐在城里“臨時爸爸”的寶馬車里時突然掉下眼淚。
我相信窮孩子的眼淚與富孩子的眼淚不會相同。因為咱就曾經是窮孩子,貧寒出身,也曾經為第一次見到抽水馬桶而不會使用而尷尬,為在城市坐了反方向的汽車而赧然,為在城里飯店里吃饅頭蘸醬油而羞澀,好在那時貧富差別還不是很大,因而即便有所“震撼”也不痛徹心扉。現在呢,貧富懸殊,基尼系數接近國際警戒線,僅就這兩個被試驗的孩子而言,富孩子可能珍惜已有的“幸福生活”自不待言,問題是,窮富落差必然導致心理落差,窮孩子可能會想些什么?是會想到為什么同天同地同國家,而家庭生活條件卻是天壤之別?還是會想到恨只恨自己生不逢時、生不逢爹呢?是由此發奮讀書、努力擠進富有的上層社會,還是就此心灰意冷、不思進取呢?竊以為,貧富孩子7天的換位生活,盡管時間短暫,也許留給富孩子有些震撼,但在窮孩子心靈上產生的震撼卻無異于侮辱與摧殘。
雖然這種“貧富變形生活”僅僅安排了7天,而且窮富生活的表象也并非互不了解,但對一個身心尚不健全的孩子來說,如此軒輊之別的強烈刺激未必就會收到良好效果。尤其對于窮孩子,貓戲老鼠般地過上幾天“幸福生活”,其心靈上的創傷估計是幾年甚至是終生也不可能療治熨平。實話說,假如以咱家不富的孩子,去與人家富家孩子互換生活幾天哪怕是一天,咱橫直也不會答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