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先生是美國人,他精通中文,在浙江一所大學念新聞傳播學。有一天,他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十分氣憤。
新聞是這樣的:一位老大媽半夜因為被人偷走了錢包,只得步行回家,走在半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好心司機,司機知道她無錢乘車后,就讓她上車帶她一程。不料想,車子駛出不久,就和一輛大貨車相撞了,司機沒事,而坐在后面的大媽因為受大創傷,需要截肢,大媽的家屬將司機告上法庭,索賠四十萬。
哈斯為什么生氣?他說,一條新聞與一個社會公義比起來,到底是哪個重要?原來,哈斯所要表達的是,這則新聞把幫助陌生人的社會道德推向了危險的境地。特別是在這條新聞的相關提醒中,媒體用了“司機搭載他人要慎重”的標題。這在哈斯看來,是十分錯誤的。這樣的提醒,完全拋開了良知,讓人覺得可怕。
哈斯的擔心其實很有道理,媒體此舉是在如實報道,但因為這樣偶然性的事件,讓所有司機放棄幫助他人,在引導公眾上,的確存在問題。
這倒讓我想起以前聽堂哥講的一個故事。堂哥在夏威夷工作,有一天外出鍛煉,摔了一跤,只得一瘸一拐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一輛車停了下來,司機探出頭來,問:“先生,你怎么啦,需不需要幫助?”堂哥指指前面不遠處的房子,說:“謝謝,我沒問題。”司機開車走了,開了一小段路,他又停下來,探出頭來朝堂哥看看。
過了一會,又有一輛車停下來:“先生,你需不需要幫助?”堂哥搖搖頭。那車緩緩開走了,司機又回頭朝他看看。沒過多久,又有一輛車駛過來,司機又停下車,問堂哥需不需要幫助,他車上有藥箱,需不需藥品?堂哥說不用。
堂哥快到家門口的時候,救護車趕來了。醫生說:“是車牌號為×××的司機幫你呼的電話。”堂哥說,美國是個“陌生人”的社會,大家很少講熟人,講關系。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鄰居之間好像離得很遠,?但一旦你需要幫助時,你又覺得大家之間關系貼得很近。
后來,堂哥終于想明白了,在一個講效率,講金錢,講競爭的社會里,大家都有一個期盼:相互幫助是美好的。如果不這樣,災難發生在別人身上時得不到幫助,發在你的身上時也同樣得不到幫助。
堂哥說,在美國工作期間,他也幫助過不少人。在國內時,覺得幫助人很驕傲,在美國,我覺得幫助人就是在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