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學語文要養成如下13種習慣。
1.制訂學習計劃的習慣。有計劃,辦事就有頭有尾,有條不紊,可以按照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分配自己的精力。訂計劃要切合自身實際,目標不要過高,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即可。
2.預習課文的習慣。課前預習,才能做到上課心中有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事先的準備何等重要。
3.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課堂學習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一環。課上只有精力集中,思維活躍,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4.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每個同學都應有《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工具書,閱讀中遇到生字、生詞和難懂的成語,隨時請教“案頭顧問”,力求盡快理解、弄通。這樣還可以改變滿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不良習慣。
5.認真寫字的習慣。字如人之衣冠。字跡工整,行款合乎規格,卷面整潔,可以增進自己與老師、同學之間的感情。寫字筆畫要規范,還要不添不掉不草不改,這都是同學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6.比較學習的習慣。有比較就有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在語文學習中,同一體裁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等,都很有必要。這樣,既學得活又記得牢。
7.獨立評點課文的習慣。會評點是學習能力強的標志。讀文章時,一邊讀,一邊留下一些簡明的批語,這有利于訓練我們的語言和思維。
8.熟讀背誦的習慣。讀書時,讀音要清楚響亮,不掉字不添字不錯字,速度適中。精彩的句子,要熟讀成誦,這對積累知識,鍛煉記憶,都有很大的好處。
9.不懂就問的習慣。人是有差別的,記性、悟性差一點沒關系,只要不差自覺性。學習是自己的事,得靠自己,不能由師長替代。要始終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不能像豬油燈盞撥一下就亮一下。遇到難題,不懂就問。
10.經常復習的習慣。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認為,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簡而言之:先快后慢。同遺忘作斗爭最好的方法就是復習,正所謂“溫故而知新”。
11.翻閱報刊的習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文水平的高低,與閱讀量有很大關系。常翻閱報刊,可以感受時代的脈搏,接受新生事物,積累鮮活的詞匯,學習寫作技巧。
12.反復練筆的習慣。堅持摘抄、堅持仿寫、堅持寫讀書筆記等都是練筆。以日記等形式,寫想寫的人、記想記的事、抒想抒的情等也都是練筆。整理歸類,分析得失,臨文下筆,定會游刃有余。
13.不斷修改作文的習慣。修改是推敲的過程。唐朝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就是錘煉推敲名句的范例。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總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好語文尤為重要。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有了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就是有了刻苦鉆研、勤奮踏實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