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構成記敘文的基本要素。寫一件事,如果不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那就無從下筆;文章不寫清事情的經過,讀者就會如墜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如果只寫起因和經過,不寫結果,讀者就會疑惑不解;如果敘寫手段單一,把事情經過寫得過于簡單,讀者又會感到索然寡味,提不起興致。那么,記敘文敘寫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才能做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給讀者尺水興波般的美感呢?
一、設置懸念,使“起因”如磁鐵般吸引讀者。“起因”不僅要寫清楚,而且要設懸其中,揭示矛盾,增強磁性。王愿堅的小說《草》這樣敘寫事情的起因:“誤食野菜”——“癥狀嚴重”——“摸黑報告”——“迷失方向”。這可怎么辦?事關一個班戰士的生命啊!中毒戰士還有救嗎?此時,讀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產生急欲往下讀的探究心理。
二、細化筆墨,使“經過”凸現人物性格。敘寫經過有三種常見病:一是筆墨粗疏,直奔主題;二是平鋪直敘,缺少波瀾;三是見事不見人。治療的方法也有三種:一是綜合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二是設置“曲徑”;三是減少概述,讓人物多“動”多“說”,以增強人物的立體感。小說《草》運用綜合性描寫手法寫了“問草”“嘗草”和“議草”這三幅圖,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例如“嘗草圖”以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為主,輔以語言描寫。一“放”一“咬”兩個動作,出人意料,“醫生驚呼著撲過來”卻阻止無效這一側面描寫,都凸現出周副主席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視戰士生命、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緊承而來的一段神態描寫“干裂的嘴唇閉住了”,表現出努力嘗試真實味道的情狀;“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這一神態,說明草味越來越苦,引起了周副主席的生理反應;“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一句,既是周副主席忍住苦味的表現,又是他感到事關重大,必須迅速作出決斷的心理反映。“嚼”草不是一口,而是“一陣”,“吐掉”的已是“殘渣”,都具體真切地反映出周副主席舍己為戰士的領袖風范。小說沒有安排周副主席一上來就讓出擔架,在這之前,作者設置了下列情節波瀾:求救——婉拒——驚動——問草——嘗草——命令。這樣安排事情的經過,不僅完整清楚,而且引人入勝。
有位同學寫命題作文《今天我值日》,流水賬似的記錄“掃教室”“擦黑板”“抹桌凳”的過程,然后直奔主題:“勞動培養了我……的精神”。這篇作文經過修改變概念化的過程交代為多種方法的綜合描寫,變粗疏性敘述為細致化描寫,如寫“樓梯最難掃”就詳寫了三難:灰多嗆人;下雨有土泥巴;踩滑須鏟。情節展開時又增加三處細節描寫:掃、鏟、運、查,流水作業;號子聲聲,消除疲勞;“花臉”搞笑,苦中取樂。這樣寫,既見事又見人,有了波瀾,人物“活”了起來,“我”和同學不怕臟、不怕苦的精神表現得真實而充分。
三、敘議結合,使“結果”亮出主題色彩。結合議論(或者抒情)交代事情的結果,是記敘文常用的筆法。《草》寫到周副主席“命令”之后,文章即進入結局。文章的敘述結合議論和抒情展開。關于“需要吃草”和“把草吃得好一些”的話語,充滿睿智,旨在引導紅軍戰士承認、藐視困難,進而戰勝困難,經受鍛煉;關于“記住”“想起”和“懂得”草的話語,閃爍著哲理的光輝,旨在強調青年一代繼承并發揚革命傳統的必要性,強調革命意志對于壯大隊伍、克敵制勝的重要性。這些敘議結合的文字,不僅交代了故事的結果,而且深化了主題,使小說更具震撼力。上述《今天我值日》這樣結尾:“回家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我渾身就像散了架似的,本來就比較重的書包好像更沉重了,但那此起彼伏的號子聲仍在我耳邊回響,那一張張泥水畫成的‘大花臉’還在我眼前閃現,我的心里洋溢著愉快——一種戰勝艱苦、實現超越后的快感。”這幾句既交代了事情的結果,又由“事”引出議論,自然而不做作,主題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