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文字對于我一直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為,他從未停止過向前走的腳步,有時,他是緩慢的,有時,他是大踏步的,以別人難以追趕的速度,孤獨地然而卻是很堅定地往前走。那是因了一種來自心靈的力量。
《秦腔》的開頭,真的很好讀,引人入勝。無論你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你都會沿著“要我說,我最喜歡的女人還是白雪”這個句子往下看,會順著深愛著白雪的引生的思緒往下走。
作者試圖從清風街的變化來表現時代的變遷,來表現這種變遷給農村、農民、農業帶來的影響。當然,他或許已看透了問題卻沒有寫得很透,只是讓人物、景物,在他的筆下從容地展開,農村人的神神叨叨、拉拉雜雜的日常瑣碎生活,農村的文化形態,這些平常生活彌漫著作者十分濃重的主觀情感,讀來很親切。
我一直感動于賈平凹敢用最原始的語言表現最真實的生活,最真實的農村,著迷于他文中的那種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神秘感。而這部小說的意象又是那樣豐富。被人稱做“瘋子”的引生身上,確實花費了作者不少筆墨,引生似一個狂人,而他卻讓鄉土的浪漫和理想感染著讀者,他常常發癡發狂發瘋,他與動物、植物對話,他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他時而與人對話,時而與玫瑰與魚兒對話,他半人半鬼,“在煙霧里走,飄飄的,鬼抬了轎”,他站在人群中,要么無人搭理,要么被喚做“瘋子”。他卻有靈慧的目光,他使小說多了一點靈象和喻象。隨著癡癡癲癲的引生往下看,感覺小說展開了眾生像。小說的人物眾多,出來時都很自然,沒有什么鋪墊,該出來一個什么人時,就走出一個那樣的人。往后看,就慢慢知道誰是誰了,一邊看,一邊像讀《紅樓夢》時那樣,在心理列出人物關系表來,我在看《紅樓夢》時,也因感“澀”而讀得較慢的。玩味《秦腔》中一些語言,感覺是極富幽默感,極具寫意感,空靈而生動。
小說在節奏和結構的把握上有張有弛,虛假的結構里讓逼真的細節彌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作者不急又不慢地“四平八穩”地灑脫地向你慢慢講來,不禁讓我想起讀張愛玲《半生緣》時的感覺來,雖有精雕細琢之感,但在閱讀時確實很享受。好作品,常常是要細讀的,細讀,才能品出味來。好作品,也是經得起細讀的。這時,也不免會想起《廢都》來,要是當時《廢都》也這樣稍稍放慢速度來寫該多好。我想,如果作家將來能有機會把《廢都》像張愛玲將《十八春》(曾被老舍認為是比較粗糙的東西)改寫成《半生緣》那樣改寫一遍,那就比較完美了。
小說讓讀者在農村的日常瑣碎生活中,感覺到了農村在工業信息時代所經歷著的變革,在文化觀念的悄然變化中,在土地漸漸失去的過程中,清風街乃至整個中國農民在精神上所經受著的一種看不見的陣痛。在田地被城市建設吞噬得越來越少時,在對即將逝去的那些農村社會現象的描寫時,作者是充滿感情的,那是骨子里對土地的一種深深的眷戀。從商州到西安,再從西安到商州,在追逐事業的過程中,作家留下了鄉愁,也留下了思索。每個人都有寄存感情的地方,作者把它放在了商州,如沈從文的湘西。于是,我在讀《秦腔》時,會把一條街一個村子一片葉子都看作世界的縮影,于是,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胸懷,一個可以包容一切的胸懷,他所刻畫的一村一草一木,都不僅僅是它們的外表。而是靈魂的內心,作者同時在文字里也暗示著:農業文明的衰敗是一種發展的必然。人的感情是會改變的,但感情的改變是艱難的,猶豫而遲疑的,包括對土地、對落后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感情。
應該說,這是一部悲劇氣氛較濃的作品。農村、農業、農民在改革的大潮中的迷失隨時閃現。我們可以感覺到作者在創作中些微的矛盾心理。作家談到這部作品的創作經歷時,也幾次談到了內心所受的折磨。
看完這部小說,我才理解為什么有些人要說這部小說屬自然主義描寫。因為作者這次改變了一往“似乎嚴格的寫實方法”,而是寫得較松,緩慢、自如、不忙于交代事件。有時感覺他展開的是一巨幅的《清明上河圖》,民族色彩和民俗味道很濃烈的中國農村風情畫,只是地點不在河南,而在陜南的商州,那是生他養他的故土,是他寫作的根據地,那里真的有他寫不盡東西,有源源不竭的生活。
感覺小說中流淌著濃濃的秦腔秦韻。可以說,秦腔已是一種滲透在民間的凝固的文化,有著強烈的過時的烙印,但它確實又與陜人有著深厚的難以割舍的情感。小說在生動再現生活的同時,也以秦腔象征地表現出了中國農村落后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這時的秦腔已非秦腔本身。似乎《秦腔》中寫到的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民也只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能體現出來似的。
秦腔在這部書里已被作者符號化、寫意化了。
秦腔是陜人的一種腔調。它不同于典雅雍容的京劇,也不同與清麗婉約的黃梅戲,秦腔是從深深的黃土地中走來,彌漫著泥土的氣息,飄逸著野花的芬芳。有言道,“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可見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風情一方戲,秦腔的樸實、粗獷、細膩、深刻,動人、豪放,使秦腔成了山里寂寞的人們執著對抗寂寞的方法。秦腔的無拘無束,順應黃土地的地勢,順應了自古便屬大苦大樂之民眾的秦人之心情。它最典型地反映了三秦大地兒女質樸、熱烈、纏綿的性格,陜西人喜歡秦腔、是因為它能把陜人的感情拳拳地表達出來,陜人深受秦腔的熏陶,每每聽到那一聲聲或悲愴或高亢或豪邁或雋永或豪放直爽的秦腔時,心里都會讓感到一種古樸、渾厚與凝重的古典與歷史的美。它粗獷豪放,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其聲天搖地動,震耳欲聾,如雷鳴虎吼一般,方圓二三里都能聽見,吼者紅脖子漲臉,其樂無窮。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發泄內心深處的大喜大悲和憂傷無奈的感覺。秦腔很土,深深的黃土地,是孕育它的土壤,勤勞的勞苦人,是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這里有它亙古傳唱的動力,秦腔產生于民間,能夠生動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痛苦和歡樂。就是在現在,每天晌午,你若路過農家小院,你就會聽到收音機里傳來的聲聲秦腔。老百姓經常用廣播和電視欣賞他們鐘愛的秦腔。而平凹先生想為家鄉人民寫一本書,他怎么能離開秦腔呢。那么,當你知道其中含著怎樣的一種情節后,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陜西人會那么喜歡小說《秦腔》,而作者又說這是獻給故鄉的一本書了。
在這部書的文字里,流淌著美的情愫和浪漫情懷,不論悄無聲息還是驚天動地,不論悲情還是浪漫,那文字讓人暗自嘆服,具有史詩感。
賈平凹一直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是否已是大師我無力判斷。但我在讀《秦腔》時可以看得出:這部作品里有魯迅作品中的荒涼與傳統的腐朽,有張愛玲作品里那種看透人性后的“人類的悲哀”。因而,我認為,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人性,至少,我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據說,他是在驚恐中寫這部小說的,那么,是否可以認為他還未把自己靈魂里所要真正表達的東西完全地表達出來呢?我相信一點,對一個有靈性的大作家來說,他最精彩的未必是已經寫出來的。我們也許感覺不到他內心的孤獨。我以為能走過孤獨的人,是偉大的人。能走過人生荒涼而開辟一片心靈新天地的作家,應是偉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