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的繼續高速增長、流動性泛濫短期內無法改變的大背景下,中國證券市場即將迎來以資產迅速膨脹、市值大幅攀升為標志的新一輪發展高潮。

2006年12月14日,闊別了五年之久的“股市大頂”2245點終于被突破,中國股市創出了一個新的記錄;從2005年底的低點起步,A股市場一掃5年來的陰霾,一年間漲幅超過100%。經歷了漫長的熊市,中國股市似乎終于度過了青春期的煩惱,開始步入了花樣年華。
2006年歲末,各大機構紛紛忙于盤點和展望。截至目前,接受《小康》采訪的專業人士——無論是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基金、還是券商,幾乎全都一邊倒地認為,投資者大可不必有“恐高癥”。2007年,中國股市的陽光將更加燦爛。
股市繁榮空間巨大
和2005年6月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時,眾多機構認為中國股市上漲缺乏理由的悲情時刻相比,2006年年末的市場分析人士顯得激情四射,已經翻番的股市并不具備風險,目前的歷史高位已經今非昔比,股市作為中國經濟晴雨表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強,而人民幣升值和對資產價格的重估都將帶動中國股市繼續向上。
經濟學家韓志國延續了他一向的觀點,認為股改解決了中國股市最大的問題,全流通啟發了市場牛市的特性。目前的牛市完全還在合理、健康的范圍內。
“從2003到2005 年,中國GDP總量增長了36%,但股票市場市值縮水了32%,成為了全球重要市場中唯一縮水的股市。”中信證券研究所在其2007年的《策略報告》中指出,從國際經驗看,股票市場的市值往往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擴大。例如2005 年美國紐交所上市的股票市值達到了14.5 萬億,而美國當年GDP 為12.4 萬億,相比而言,上證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僅相當于中國經濟總量的24%,上升空間依然巨大。
如果說股權分置改革等制度變革是引發2006年中國證券市場出現大幅上漲的外在動因的話,由宏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上市公司業績大幅提高則為新一輪牛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市場分析人士強調,2007年,股市繼續上漲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宏觀經濟的運行趨勢。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表示,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仍然保持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預計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9.6%~10.1%左右的快速發展態勢。
2006年歲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為明年的經濟發展定下基調。本次會議一改以往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口號,首次提出“又好又快”方針。
對此,中銀國際證券宏觀經濟研究員程漫江認為,目前,中國政府已將重心由無條件鼓勵增長轉向促進經濟的平衡增長。同時,中國政府正在推進一系列財政改革,以增加普通百姓分享經濟快速增長的機會。這種改變正在逐漸顯現效果,自年初以來,國內消費增長一直呈現上升勢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只要能夠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2007年經濟效益將呈現良好增長勢頭。
“未來5到10年將是我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經濟將繼續保持8%~9%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于美、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GDP年均增速不足3%的水平。”國信證券總裁助理何誠穎在看好中國經濟的基礎上堅決看多中國股市,他強調,“只要中國GDP保持長期高速增長不改變,那么越來越與中國經濟狀況相關的中國股市將進入長期牛市的趨勢就不可改變。”
價值重估一貫到底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也許是難以預測的,但人民幣繼續升值則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與此同時,“流動性泛濫”通過媒體的廣為傳播,也成為2006年最為熱門的一個詞匯,在分析人士的眼中,這二者為2006年證券市場帶來的直接影響莫過于市場中相關資產的價值重估。
普遍的觀點是,價值重估仍將是2007年貫穿全年的主題。對于人民幣,海外投行普遍給出了2007年加速升值的判斷。其中,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2007年中國央行將兩次實施升息措施,每次27個基點,同時人民幣將升值5.7%,而2008年中國將加息27個基點,人民幣再次升值5.3%。
所謂流動性泛濫,通俗地說就是錢多,從一國經濟的角度看,“流動性過剩”可以表現為廣義貨幣的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其作為一種典型的貨幣現象,常常伴隨著一國匯率改革和經濟周期變化而產生。根據渣打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王志浩的計算,僅2006年前三季度,就有約有1610億美元(約合12680億元人民幣)的外匯資金流入中國,而央行通過發行票據和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資金不過7840億元。
“中國政府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讓流動性泛濫還是匯率保持穩定。”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

實際上,不管中國政府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進一步推動各種資產的價值重估。對此,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觀點明確,“迄今為止的絕大多數證據顯示,中國資產重估過程遠未結束”,“具體到2007年的情況,就整個資產譜來看,用很形象的話來做結論,可以說有三頭牛,即‘債市小牛、股市中牛、地市大牛’”。
從2006年證券市場的價值重估來看,給人印象最深的主要有金融、地產、商業、有色金屬等板塊,除此之外,市場對于港口、公路等資產的挖掘實際上也是價值重估的延續,這幾大行業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擁有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路資金的競相追捧下,價格的提升勢在必然。
展望2007年,價值重估有望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長江證券研究員周金濤提出了勞動力價格重估的概念。他認為,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人口出生率的持續降低即將引起中國勞動力價格的重估。由于生產要素價格體系決定收入分配體系,收入分配體系決定經濟增長模式,增長模式決定產業結構,所以,生產要素價格的重估必將引起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遷以及產業發展軌跡的崛起和沉淪,而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業在結構變遷中的邊際收益最大。
制度的變革也為證券市場價值重估提供了多種思路。首先,2007年即將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允許用公允價格對投資性物業和股權投資等資產進行重估,從而令地產、商業、銀行與物流類公司賬面價值大幅提升。此外,新會計準則除了允許交易性證券投資,企業合并、債務重組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重估外,還允許借款費用資本化以及研發費用資本化,將增加機械設備和研發支出較多的高科技類企業的利潤。
此外,A 股市場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后步入全流通時代,上市公司并購將更多地表現出的市場化特征,極大地觸發價值重估理念。最后,上市公司通過定向增發引入戰略投資者,大股東注入優良資產及整體上市,同樣為價值重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繁榮中崛起
“中國A股市場正在成為除美國、日本、歐洲三大投資市場以外最受關注的市場,未來幾年的上升潛力十分巨大。” 荷蘭銀行集團旗下荷銀投資管理公司亞太區投資總監兼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金源的話,道出了外資繼續看多中國的心態。不少分析人士也表示,在中國經濟的繼續高速增長、流動性泛濫短期內無法改變的大背景下,資金對于證券資產的需求仍將有增無減,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證券市場即將迎來以資產迅速膨脹、市值大幅攀升為標志的新一輪發展高潮。
雖然2006年中國股市的漲幅超過100%,摩根大通和瑞銀的分析師仍然認為,A股市場2007年的漲幅將超過亞洲地區其他所有股市。總部位于香港的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寶林也樂觀地預計,A股指數明年有望再漲50%左右,高居亞洲榜首。
長江證券研究員周金濤也指出,當前人民幣升值、流動性泛濫,歸根結底都只是股市上漲的外在因素,其內在原因在于,隨著中國經濟過去20年重化工業時期的高增長,國民財富不斷增加、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這一方面導致人民幣不可避免走向升值,另一方面,前期為保持投資增長的高儲蓄率在經濟增長頂峰即將過去之時,開始由可能出現動態無效的實體經濟向容易產生泡沫的虛擬經濟領域轉移。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有望在2007年登陸A股市場的大盤股包括:中石油、中國移動、中國鋁業、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等大盤H 股的海歸,興業銀行、南京商行、淮鋼集團等公司的IPO。僅上述10家公司的預計融資金額就將超過2500億元,整個2007年A股市場融資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并無太多懸念。而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中國A股市場市值規模在兩年內有望由目前的全球第14位,躋身前10位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