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開膛破肚”現象,不僅妨礙市民出行,停水、斷電、斷炊,中斷通訊、網絡和電視,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因此造成爆炸、火災、有毒氣體排放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然有關部門至今尚無對策!
管線事故每年損失450億
“城市道路開挖一米的費用不低于1.4萬元。”江西省南昌市市政公用事業局設施處處長江東全對市政設施成本核算了然于胸,“但是,城市道路挖掘修復的費用是根據不同路段、不同路面情況和不同配套設施的情況來分別計算的”。
按照《江西省城市道路挖掘修復費用標準》規定,道路施工導致需要開挖損壞部分設施收費是:瀝青路面每平米410元;普通人行道板每平米108元;路沿石每米96元;直徑500毫米以下的排水管每米1152元;單位排水管網接入城市管網直徑500毫米以下的每處8000元……

“如果主干道標準路段全部封閉開挖,帶有雨水井和單位排水管網的道路施工,每米需要的成本大約是2.8萬元;一般情況下,標準路段是半封閉開挖的,留一半交通通道,那么開挖一米城市道路需要的公用設施成本接近1.4萬元。也就是說,按低標準保守估計,城市道路每開挖1米,城市規劃額外的費用就多了1.4萬元”。
根據《2005年城市建設統計公報》, 2005年末,全國擁有城市道路24.7萬公里、道路面積39.2億平方米。在這24.7萬公里的城市道路中,如果有1%曾經“開膛剖肚”,那么全國就有2470公里道路曾經開挖,最直接的就是市政修補費用開支增加3458萬元。
實際上,還有更多的耗費是算不清的,包括施工污染、安全隱患、交通堵塞、汽車油耗、行人誤工誤時費用以及由此產生的情緒煩躁引發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等,簡直難以估量。
2006年上半年,南京市僅施工單位直接損壞的自來水管線就達178處,其中挖斷500毫米口徑以上的主干管就有18處。自來水管破漏之處,往往水如泉涌,搶修持續數小時,大量自來水白白流失。粗略統計,南京因此每年有300多萬方的水被浪費,價值人民幣700多萬元。
國家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水務處處長曹燕進說:“發達國家的自來水漏水率大約在5%~6%之間,而我國規定不能超過12%,實際卻高達20%。2005年我國由于供水管網漏失率而損失的自來水接近100億立方米,已經高于南水北調中線的輸水量。”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洪立波指出,“全國大約有70%的城市地下管線沒有基礎性城建檔案資料,地下管線家底不清的現狀普遍存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因施工而引發的管線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達400億元。”
推廣綜合管廊是大難題
“綜合管廊是解決地下管線問題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地下空間中心主任陳志龍認為,通過在地下空間建設綜合管廊,能夠把所有的地下管線集中到一個空間里面。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地下管線的應用效率,而且檢修方便。
但洪立波認為,地下管廊投入巨大,建成后租金昂貴,入住率不理想,難以普遍推廣。

“國外一樣有翻挖馬路鋪設管道的時候!”面對巨大的經濟損失,建設部城建司市政處處長劉賀明多少有些不服氣。他告訴《小康》,目前城市管道建設,第一是規劃問題,第二是經濟問題。“目前,建設管溝(廊)的做法比較流行,但是,實際開展起來比較難辦,因為管溝(廊)一次性投資太大,同時要把所有的管道集中一起安置,在法律上也沒有相應的規定,所以,這個模式沒有確立起來。”
杭州城站廣場1058米地下管廊于1999年12月竣工建成,總造價為890萬元,另外需要設備共計600多萬元。而上海浦東新區1994年底建成的國內第一條規模較大、距離較長的地下管廊,其費用,包括設備在內每米近1.6萬元。
在建中的北京中關村西區地下管廊項目實際建筑面積180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120萬平方米,地下60萬平方米,分為綜合環廊部分和空間開發部分。項目總投資約18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平方米造價也高達1萬元。
此外,在具體操作中,盡管我國1997年就頒布了《地下空間管理規定》,可地下空間建設單位仍然不按定等深層施工,結果造成同城不同區域地下空間因深度不一,難以形成統一的地下交通網絡和市政管道系統。同時,由于各自為政,地下設施信息不共享,后開發的單位在施工時有可能遭遇既有的地下設施而放棄整個工程方案。對此,洪立波稱地下空間違規建筑為“地雷”。
蘇州工業園區的示范意義
難道中國的城市地下管道建設真的只有無可奈何?
洪立波對中國與新加坡聯合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表示首肯:“蘇州模式是管線規劃完后,施工、竣工,動態管理、資料管理都在管線所掌控,搞一條龍服務。”
工業園辦公室副主任姚文蕾告訴《小康》,園區開發之初,中新雙方就互派專家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共同編制完成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總體發展規劃,其中就包括地下管線的規劃。
工業園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開發建設原則,借鑒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的做法,適度超前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經過10年的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實現了道路、電力、電信、給水、污水、燃氣、雨水、供熱、有線電視開通,中新合作區內的基礎設施基本完備。
姚文蕾表示,園區的建設在具體的操作中,部分基礎設施如燃氣、給水、污水和供熱等采用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這些基礎設施項目有專業公司承擔建設任務,根據招商和發展的需要,園區管委會制定每年的建設項目,由各專業公司按專業分解確定相應的管網建設計劃,并自籌資金配合道路的建設同時進行。各源廠(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供熱廠等)的建設也在政府的指導下提前安排,各專業公司適度超前建設,確保供應。建設過程中的質量監督,資金調配也由各專業公司自行負責,建成后由各專業公司分別進行管理。
市場運作模式的建立,緩解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壓力,加強了專業公司的責任感,減少了建設與運行管理之間的矛盾,避免了以前建設完成后移交管理模式產生的種種扯皮現象,極大地調動了各專業公司的積極性。
為了減少專業公司管網的滲漏,提高管網的安全性,事先對給水、污水、燃氣管網的管材進行了篩選,提高了管材的質量。同時不斷收集有關新材料資料,在一定范圍內試用,成熟后再應用于中心(管線管理所),以方便客戶。同時要求各專業公司深入一線,想用戶之所想,上門為用戶現場解決困難,盡可能為用戶提供連續不斷的服務。”

管線沉疴何時能解
可惜,在蘇州工業園區做好的事情,在全國普遍沒有做到位。
“管線管理應該從部門管理中剝離,成立專門機構加以管理。”在中國地下管線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江貽芳看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國家對管線問題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
《小康》調查,關于管線建設與使用等有關問題,目前尚無相應法規。管線的產權問題、投資主體問題、資金來源問題,誰來管理,是租用還是購買,按照什么標準規范,建設部也探討了幾年。可是,討論的最終結果還是不了而了。
城市地下管線管理缺乏法律法規依據。由于現階段只有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有關城市地下管線管理的政策規定,沒有法律效力,并且尚不完備,這就造成城市政府相關部門對地下管線管理方面的職責不明,沒有建立地下管線有效管理的社會機制。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地下管線法規建設方面的差距尤為明顯。西歐國家在管道規劃、施工、共用管廊建設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如德國、英國因管線維護更新而開挖道路,就有嚴格法律規定和審批手續,規定每次開挖不得超過25米或30米,且不得擾民。
事實上,早在2003年,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就兩次指示,責成建設部制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內容包括規劃管理,測量管理,建設管理,使用管理,檔案管理。洪立波透露,目前很多城市企盼《條例》出臺,而廈門、石家莊、齊齊哈爾等市均出臺了地方管線管理規定。而建設部的《條例》要等全國人大批準《城鄉規劃法》后才能出臺——《城鄉規劃法》包含建設地下管線的指導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