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07年跨國公司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沒有一個行業出現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不應當過分渲染外資并購對于國家經濟安全的消極影響,外資并購應當作為吸收外資的重要方式。]
防范外資壟斷并購和惡意并購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李志群近日表示,外資并購給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帶來了新機遇,但當前社會上對并購交易的具體問題了解還不盡全面,相關部門在處理過程中比較謹慎,需要抓緊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引導和規范外資并購健康發展,防范壟斷并購和惡意并購,保持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李志群說,2007年外資工作的目標是,認真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改善吸收外資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保持吸收外資合理增長;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研發環節,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落實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鼓勵產業梯度轉移;簡化、規范外資審批,加強對外商投資的監測和管理;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投資促進體系。
將繼續保持引進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優化吸收外資的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并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外資并購行為成為今后利用外資的原則。
分析人士認為,在這樣的引資政策下,跨國并購將得到較快發展,并最終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方式。
外資并購新規重在規范
去年,商務部等出臺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被市場解讀為“對外資并購的審查將更加嚴格,并將在今年發酵”。
李志群在做客商務部網站“司局長訪談”欄目時表示,我國吸收外資基本以綠地投資為主,近幾年,國際跨國公司開始在重化工業、基礎材料業、消費品生產和服務業等領域開展并購業務,但其數量和交易額并不多。
他同時透露,今年我國將加快修訂出臺《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鼓勵外資投向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孫鵬在日前召開的“跨國公司與中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指出,“我們的總體思路是形成規范,擴大通過并購利用的外資,保證國家的安全”。
孫鵬說,外資并購審查有關文件重在規范和健全外資并購,“并購審查的關鍵在于反壟斷因素、國家安全、國有產權轉讓程序的規范以及國有性質企業的職工利益”。
開放抑或保護存爭議
外資并購不斷增多,使不少專家對并購可能造成的經濟安全和產業培育等問題產生了一些擔憂。
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宋群表示,積極影響體現在企業層面上,主要是能迅速占領市場、節約成本、實行差別化戰略,有利于市場資源進一步整合,提高經濟發展資源的效率;消極影響則表現為,我國的市場發育不完全,很多產業競爭力不強,如果完全放開,對經濟安全、產業發展都沒有好處。
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會長王巍指出,中國經濟不加入全球化不安全,應當積極擁抱全球化。上工集團董事長張敏表示,用資本市場快速地壯大,做產品經營的企業應該要考慮資本經營,兩手都要硬。跨國收購企業目的是積極利用領先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而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顧問吳貽康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對外資并購國內企業采取保護措施,因為我們企業還不夠強大,但是這種保護措施應該是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
專家認為,我國強調“自主創新”,但不能閉門造車。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靳曉明表示,“有統計顯示,如果說中國引進技術花費了1美元的話,其消化技術僅僅投入了8美分,引進技術與消化技術的比例與國外水平相差近10倍”,這樣下去中國企業只能停留在供應鏈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