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針對中職《機械基礎》教學中的力學部分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理解、分析和記憶,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基礎;教學方法
《機械基礎》是中等職業(yè)學校機械、機電類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其中有關工程力學部分的內容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很多職高學生因基礎較差,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感到非常困難。筆者從事《機械基礎》教學多年,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力學概念的教學方法
廣舉實例法力學與生產、自然現(xiàn)象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廣泛而密切的聯(lián)系。因而,廣舉實例對基礎薄弱的職高生理解概念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舉例可以是學前舉例、學中舉例,還可以是學后舉例。學前舉例,可使學生建立初步印象,產生感性認識;學中舉例,可使學生明確概念的物理意義及概念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后舉例,可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
演示實驗法演示實驗是力學教學的一種基本手段,對學生難以理解、不易接受的概念,必須依靠演示實驗去解決,如“平面匯交力系合成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材料力學”中桿件變形的四種基本形式:軸向拉壓變形、扭轉變形、彎曲變形、剪切變形的概念講解,使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演示實驗中對抽象的概念加深理解。
理清要點法講清概念,重在把握要點。力學概念的內容常常涵蓋若干個方面,所以要將概念的內容歸納為若干個要點去講解。這樣既有條件,又便于理解和記憶。如“力”的概念,多是按照力的生產條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內效應和外效應)、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或作用線的位置)的次序進行講解,較好地反映了概念本身的層次性。這樣,學生對力的概念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辨析異同法對于某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必須進行對照辨析,明確異同,如“力”和“力偶”、“力偶”和“力矩”等。教師必須明確地告訴學生兩個概念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物體受力分析的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正確掌握物體的受力分析,教學中筆者常采用如下方法。
歸謬法歸謬法是邏輯學中一種間接反駁論題的論證方法,用于物體的受力分析,可以為學生開辟一條新的分析途徑。具體做法是:在分析某約束反力時,先假設該力是存在的并指向某一方向,然后在此基礎上推導出被約束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與它的實際狀態(tài)相矛盾的荒謬結論(若當初的假設正確,則不會推導出荒謬的結論),從而達到否定原來假設并進一步確定該反力的有無或方向的目的。
取消法這是在分析約束反力時,先假想取消相應的約束,在此基礎上判斷:在其他外力作用下的被約束物體是否會運動或將向哪個方向運動,然后利用約束反力與被約束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關系進一步判斷出反力的有無或方向。
例:判斷圖1中支座B對鋼架的約束反力的方向(不計鋼架的自重)。

解:因B處為活動支座,所以支座B的反力的作用線必垂直于支撐面的方向,是豎直向上還是豎直向下呢?利用取消法判斷如下:設想取消支座B,如圖2所示,桿架在力F的作用下,B點將向下運動,但實際上(支座B存在時)B點并未向下運動,說明了支座B阻止了B點的向下運動。可見支座B對鋼架的約束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如圖3所示。
靈活運用其他教學方法
(一)記憶法的運用
諧音記憶教師在教學“扭轉”這一節(jié)時,常要用到功率NP、轉速n和轉矩M之間的關系。公式M=9500NP(KW)∕n(rpm)和M=7024NP(HP)∕n(rpm)這兩個式子中系數的不同是由于功率單位的不同而引起的。學生對7024這個系數很難記住。在教學中教師可將7024譜以諧音“吃零(而)食”,并在黑板上板書“吃零(而)食——7024”。這樣學生很容易記住。
形象記憶工程力學中的材料力學部分經常要畫梁的彎矩圖M,這是職高學生學習力學的難點,特別是繪制受均布載荷q作用時梁的彎矩圖M。學生常將彎矩圖M畫反。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將均布載荷q想象為“雨點”,彎矩圖M的曲線看作是在雨中撐開的傘的輪廓,可形象地定義為“雨傘法則”。如圖4和圖5所示。

(二)對比法的運用
縱向對比,重視銜接教學學生在初中已學過一些力學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但也會給力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新方法的掌握帶來一定的干擾。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對比新、舊知識,使學生準確地抓住知識的結合點,由淺入深地深化知識,達到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的目的。
橫向對比,促進知識系統(tǒng)化在教學過程中,將相同類型的待研究內容與已知內容對比講解,由已知推及未知,使學生既能抓住知識的共性去分析、理解、應用新知識,又能使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
相似對比,排除相互干擾如力學中,在講圓軸扭轉這一節(jié)時,橫截面上某一點的應力公式τ=Mt×ρ/IP與直梁彎曲時橫截面上某一點的應力公式δ=M×y/Iz看起來很相似,學生在學習時容易混淆。教師應做對比講解,使學生明確這兩個公式的不同點:τ為剪應力,δ為正應力;Mt為圓軸橫截面上的扭矩,M為直梁彎曲時的彎矩;ρ為橫截面上任一點的半徑,y為點到中性軸的距離;IP為橫截面上截面二次極矩,Iz為截面對中性軸的慣性矩。
總之,《機械基礎》中有關工程力學部分的內容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思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李世維.機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吳建蓉.工程力學與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3.
[3]蔣平.工程力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汪菁.工程力學學習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張宜厚(1966—),男,江蘇省沛縣職業(yè)教育中心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機械機電及電工電子專業(yè)課的教學與實習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