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行為評價是高職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的行為及其工作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是實現教師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標志,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可靠保障。對教師行為的有效評價,可以幫助教師認識自己教學行為的優劣,積極地進行自我評價,及時改進教學行為,最終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健康等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行為;教學質量;評價
高職院校教師行為評價的現狀
高職教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等教育,兼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雙重屬性。由于教師直接對學生實施基礎文化教育和職業能力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對學校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建立一種適應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教師評價體系,是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大多數高職院校仍沿襲傳統的獎懲性教師評價。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是以獎懲為目的、面向過去的評價制度,注重教師在評價之前的工作表現,側重對教師既往工作結果的考察而忽視教師的工作過程,很少考慮學校與教師將來可能的發展,很難對教師的實際工作做出恰當、公正的判斷,因而很容易打擊被評價者的積極性。只看教師是否符合校方的要求,人為地評定教師的等級,從而做出獎懲與是否續聘的判斷,使得參評教師普遍擔心評價結果會影響工作前途,對評價持有懷疑、懼怕、憎恨的心理,甚至公開抵觸,直接影響到評價的客觀性,同時也會助長教師行為的功利性,造成不和諧、不健康的校園氛圍,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是終結性的評價制度,主要著眼于教師過去已具備的素質、已承擔的職責與已取得的工作成就,通過一次或少數幾次教學活動就認定教師的教學水平,忽視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過程,不能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是單一式的評價制度,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由評價管理人員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價,評價過程與指標體系甚至是保密的,不注意征求教師個人的意見。評價管理人員的個人素質、個人偏好等都會影響到評價的客觀、公正、全面,評價的不客觀很容易在教師之間制造矛盾沖突。
獎懲性教師評價標準模糊,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新形勢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成為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有效利用教師行為評價的功能,客觀、公正、科學地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是高職院校適應教育市場競爭的迫切需要。
在明確的教育教學質量目標指引下,應用教學質量評價與控制的理論和方法,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多渠道、多指標、綜合性評價,可以充分發揮評價與控制的功能,使教師在培養學生成才的過程中正確對待外部評價,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使不利于教學質量提高的傾向與行為得到及時的糾正、預防與改進。
“學生發展型”教師行為評價模式
由于學生個體的基礎文化水平不同,發展目標多樣化,在激烈競爭的社會大環境下,學生不再單純地追求學歷、掌握知識,而是期望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根據新時期社會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在教學中應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弘揚個性化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將學生按照“標準件”加以培養的模式,擺脫以課堂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注重學生的發展,促使教師以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營造發揮學生自我能力的情境,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充分開發具有不同天賦的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讓具有不同基礎與潛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鼓勵他們積極探索與實踐,使學生形成追求創新的心理愿望與性格特征,真正體現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為此,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行為評價應該強調以人為本,從學生現有的基礎知識水平和目標知識、能力與素質出發,建立起有效的教師行為評價體系,最終實現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對教師行為的評價與學生的發展目標之間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學生的最終發展目標決定了對教師行為的要求,因此可以通過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師發展型”教師行為評價模式
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評價制度,強調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之中,通過評價激發教師的發展需求,幫助教師制定發展目標,充分調動教師持續學習、主動提高的積極性,并為教師的發展創造條件,從而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相對于獎懲性教師評價,發展性教師評價具有顯著的特點。
首先,發展性教師評價是旨在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制度。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以促進教師發展,以教師為核心,以發展教師個體為理念的教師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以教師素質提高為核心,激勵教師個體發展,并通過教師發展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
其次,發展性教師評價是面向未來的。發展性教育評價制度是一種新型的、面向未來的教師評價制度。它不僅注重教師個人的工作表現,而且更加注重教師的未來發展。在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的過程中,讓教師充分了解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根據教師的工作表現,確定教師履行工作職責的能力,從而促進學校的未來發展。
再次,發展性教師評價是形成性的評價,強調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注重動態監控,即關注教師原有的教學水平,也關注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過程,并為教師將來的發展提供指導和相應的機會。
最后,發展性教師評價是一種交互式的評價制度。主張教師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重視提高教師的參與意識,發揮其積極性;強調全員評價、全體參與,通過多層次、多類型的交流,獲取全面、真實的教學信息;重視多渠道交流信息,提倡同行之間互相評價,評價目標與評價計劃由評價者和教師協商制定,雙方認同,將實現教師個體發展目標與實施評價看作是雙方的共同職責;提倡由教師自選評價者。
發展性教師評價不僅注重教師的現實表現,更加重視教師的未來發展,重在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在評價過程中,特別重視培養教師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強調評價者要對教師的過去、現在作全面了解,根據教師過去的基礎和現實表現,規劃其未來的發展目標。因此,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對于促進教師自身需要與學校發展需要的融合,促進教師的心態與學校氛圍的融合,促進教師現實表現與未來發展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教師行為評價”的再評價
對教師評價行為的再評價就是運用評價的功能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使教師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于教師用好評價的指揮功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滿自信和奮斗的熱情,有勇氣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對教師行為評價的再評價關鍵在于幫助教師明確各種評價與具有評價功能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各種具有評價意義的行為進行反思,促使他們將評價納入有意識的、自覺的、可控的范圍之內,提醒教師注意調控日常行為中具有評價意義、但又無意識的行為,增強其對評價行為的意識與可控性,同時促使教師將真實的信息轉換為藝術的評價,增強評價的針對性。
在教師行為評價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的情況下,我們應關注和倡導積極的、自信的評價文化。教師要能夠發現不足,及時糾正,真正使學生在夠用的知識、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較高的素質等諸方面得到協調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時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
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需要重新審視高職教育的教學規律,保留行之有效的教師行為評價方式,建立新的教師行為評價系統。由于當今各類教學過程具有多樣性與多層次性,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很難全面、有效地評價每一位教師的優劣,新時期的高職教師評價體系應該重視形成性評價,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次評價,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偏差,并給予改正、調整的機會。應通過積極的評價體系,強調多方溝通與協商,這樣既可以避免對學生的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又可以使教師得到提高和發展。教師行為評價的目的不在于評價本身,而在于通過有效的教師行為評價幫助教師明確認識自己教學行為的優劣,引導教師對個人的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保證高質量地完成各種教育教學工作,最終實現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健康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侯光文.教育評價概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李瓊.發展性教師評價與教師成長[J].教育評論,2002,(3).
[4]趙德成.當前教師評價改革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7).
作者簡介:
李紀兵(1972—),男,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外語教學部講師,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