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實踐性、應用性強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諸環節進行了改革和探索,面向生產搞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病蟲害教學;生產實際;改革;探討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園林、花卉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操作性。根據高職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我們緊密結合當前園林生產實際和學生學習實際,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方式諸環節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結合生產實際,改進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使用的信息材料,是教師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教材的水平和質量關系到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能否體現,教學改革目標、任務能否實現。因此,結合當地園林生產實際,通過合理的取舍、補充、簡化、重組等,改革教學內容,體現出該學科的實踐性、應用性和先進性,使教材鄉土化,實用化,是教好這門課的首要一環。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園林生產狀況,刪繁就簡,提煉教材我院選用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材系全國統編教材。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園林生產水平各異,園林植物病蟲害種類繁多,不同地區病蟲害種類、危害狀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材的把握上,要求我們做到有所講、有所不講,重點突出,特色分明。為此,我們刪去了教材中與本省無關以及生產上不常見的病蟲種類,同時補充近幾年北方園林中新出現的一些病蟲如二斑葉螨等,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產實際,突出了地方性,增強了針對性和實用性。此外,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刪除了變態的復雜類型、昆蟲復雜的分類階梯等學生難于理解的內容,重組了癥狀的主要類型這部分內容,把園林植物病害的14種類型按病狀和病癥類型進行了區分,澄清了模糊概念,更便于學生理解。
聯系實際,完善化學防治內容化學防治在病蟲害綜合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中廣泛使用的手段。但從工作實際要求來看,教材中該部分內容嚴重滯后于生產,廣度、深度不夠。應將近年來生產上新推出的高效低毒農藥、生物農藥、菊酯類殺蟲劑、滅鼠劑、除草劑及農藥使用常識、藥械常識等內容補充進來。另外,農藥使用、混用等也應加以深化講解,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增強病蟲測報科技含量,提高測報準確性教材中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手段遠遠跟不上生產發展步伐。目前,運用3S(RS、GPS、GIS)技術進行病蟲害預測預報已在生產上開始應用并發揮著巨大作用,這部分內容應及時補充進來,以適應現代生產的發展要求,體現園林植保學科的最新動態及發展趨勢。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注重直觀教學手段的應用病蟲的識別與防治是本課程的兩大組成部分,準確識別是基礎,有效防治是關鍵。而病蟲種類的識別,特別是昆蟲的解剖構造、病斑特征等極其抽象、枯燥,易使學生缺乏興趣。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準確識別病蟲,我們盡量采用掛圖、圖片、幻燈、標本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努力把抽象轉化為具體,把被動的“聽”與“記”轉化為主動的“看”和“想”。如在講昆蟲的身體結構及特征時,我們課前先讓學生捉蟲子(蝗蟲、蟋蟀等),自己先觀察,對昆蟲先產生感性認識,然后再在課堂上對照實物邊講解邊觀察,最后總結出昆蟲“體分頭胸腹三部分,有一對觸角,三對足兩對翅”的基本特征。
現場教學,事半功倍在病害、病理知識教學時,因侵染性病原為微生物,非肉眼所能觀察到,這時在實驗室里現場教學,借助生物顯微鏡便能看清其“廬山真面目”。在進行病蟲害(個論)教學時,盡管用掛圖、幻燈講解,教師費盡口舌,但許多學生對病害特征仍掌握不夠、分辨不清。采用現場教學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如講授“林木腐爛病”特征時,把學生帶到樹木園,現場教學,通過讓學生們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綜合運用眼、鼻、手、腦等多種感官,從而得出病斑特征:皮層爛、酒糟味、小黑點、冒黃絲。簡便易記,過后不忘。
講練結合,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步提高操作技能的學習是通過教師有效的指導和學生大量的練習實現的。如農藥的使用,安排學生到場地,針對某種病蟲害應選擇何種農藥,使用濃度,稀釋方法,安全作業等問題,采用教師邊示范,邊講解,與學生反復練習有機結合的方法,提高了學習效果。
根據病蟲發生特點及發生
趨勢,動態把握教學重點
同任何事情一樣,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發生狀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病蟲的危害程度及其種群數量常受氣候、土壤、人為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過去危害嚴重的種類可下降為次要病蟲,而原來處于次要地位的病蟲則可上升為重要害蟲。這種變化著的客觀實際,要求我們必須用變化的眼光重新審視病蟲,對其重新定位,從而動態地把握課程重點。近年來,河北省園林蟲害的常見種類為刺吸害蟲和食葉害蟲,其中刺吸害蟲數量最大、種類最多,是優勢種。其次為食葉害蟲,兩者是防治的重點。從近年發展趨勢看,蛀干害蟲的連年發生幾率明顯高于其他病蟲害,是今后防治的難點。園林害蟲種類正由林木大型向園林小型演替,危害部位由暴露的葉面向隱蔽的干莖內發展。除美國白蛾外,其他食葉害蟲的種群優勢地位已漸漸被刺吸害蟲和蛀干害蟲所替代。因此,在河北省城市園林158種病蟲中,我們把對園林植物生長構成威脅的、常見、多發的害蟲如食葉害蟲、刺吸害蟲及蛀干害蟲作為重中之重點來講,其中刺吸害蟲17種、食葉害蟲13種、蛀干害蟲10種。對這些種類害蟲的識別特征、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做到了如指掌。由于在教學中能結合生產實際,動態地把握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因此針對性、實用性強,從畢業生就業反饋的情況看,學生在校所學知識都能在實際工作中用得上,用
人單位反映良好。
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效果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實踐性強,內容多,課時少。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這是教師所必須探索的問題。我們的做法是:
舉辦第二課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興趣小組”教師利用雙休日帶領學生到公園、果園、花卉市場等采集標本,識別特征,介紹習性及有效的防治方法。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課本知識掌握得更透徹,知識更全面,從而彌補了第一課堂的不足。
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要使學生熟練地識別和區分種類繁多的病蟲害,僅靠次數不多的課堂實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改革實驗室管理辦法,實行全天開放,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到實驗室進行探究性學習。開放的實驗環境,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內容,練有場地,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深受學生的歡迎。
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則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為此,我們進行了以下嘗試,收到了較好效果。
修改教學計劃,增加實踐教學時間我們本著“基礎理論講夠,實用技術講透”的原則,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科學合理地分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時間比例,以“必需、夠用”為度,大幅度壓縮理論教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使兩者比例達到1∶1,從而為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結合農時,合理安排教學實習園林植物生長的季節性很強,不同季節的病蟲種類亦不同。為此,我們把原來集中的教學實習分散開來,化整為零,根據病蟲發生的季節,靈活安排,保證學生在園林植物不同的物候期都能進行實習。這樣做盡管學科的系統性體現得不夠,而且費力辛苦,給教師帶來諸多不便,但能較好體現教學與生產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且實習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因而深受學生的歡迎。
親自動手,突出動手能力的培養我們改變過去病蟲害防治課“重理論輕技能”的作法,強調人人會動手,個個會操作。要求學生不但認識是什么蟲、什么病,知道怎樣防如何治,更要會實際操作。教師則不僅要講給學生聽,還要做給學生看,帶著學生干。對病斑的刮治,藥液的配制,藥械器具的使用等都要親自動手操作,做到熟練掌握,確保學得會、用得上。
嚴格考核,切實提高動手能力學生實踐操作水平直接影響到日后工作能力。因此,必須嚴格檢查學生每次實驗實習的操作過程和結果,確保不走過場。我們針對病蟲害防治課程的學科特點,以提高操作能力為目標,制定了實踐教學考核標準,提高了實踐考核成績在期末總評中的權重。并實行實踐考核一票否決制,規定凡實踐考核不合格者,一律補考重修。
產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病蟲害防治是實踐性、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實踐表明,學用結合是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結合校園綠化,學以致用校園本身就是重要的實踐教學基地,我校校園內共有近500多種林木,常有許多病蟲害發生。因此,病蟲害防治課教學中安排學生定點觀察校園植物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針對病蟲的危害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并配合綠化人員進行實際防治,有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自信心。
組織學生利用暑假開展“科技練兵”夏季是園林植物生長的旺盛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這正為我們開展病蟲害防治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和素材。為此,我們要求學生于每年暑假獨立進行病蟲標本的采集、制作、鑒定,并調查了解當地園林植物病蟲害的基本情況。為防止走過場,保證作業質量,在布置這項作業時,我們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如調查地區、地點、樹種、品種、樹齡、栽培密度、生長狀況、主要病蟲種類及其危害狀況、擬采取的防治措施等,要求寫出調查報告,提交昆蟲標本。開學后教師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評比,對表現突出者給予獎勵。這樣一方面豐富了實驗材料,另一方面培養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此外,針對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講,學生有針對性地聽,從而實現了教與學的默契統一。
讓學生參與生產單位病蟲防治方案設計和實施,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本領幾年來,我們與十幾家園林、花卉生產單位進行了校企合作,為生產單位負責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指導,同時還承擔了河北省建設廳、石家莊市園林局等部門下達的多項科研項目。利用這些機會帶領學生一起到現場調查了解病蟲害發生情況,并讓學生進行病蟲防治方案的設計,對學生提交的較好設計方案在課堂上剖析、講評,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路向成熟的方向發展。并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參加防治過程。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作者簡介:
溫素卿,女,副教授,高級農藝師,從事園林、果樹病蟲害防治教學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