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薄弱,存在人文教育嚴重缺失的問題,因此,應認真分析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這種狀況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教育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溯源
高職院校忽視人文教育的原因,既有傳統觀念積淀的影響,又有制度性的缺陷,更有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的侵蝕。
人力教育實然目的的影響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由古代“口授指畫”的學徒制演化而來,基本上屬于私人的事情,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開始僅僅是為個體謀生提供技術培訓,是一種人力教育。20世紀中葉后,政府開始重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走向公辦。長期以來,一些職業院校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勝任某種崗位需要”,以此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并在實際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同時,迫于就業的壓力,學校要求學生考“資格證”,考“等級證”,考了“中級證”,再考“高級證”。由于過分夸大了操作技術的價值,忽略了文化修養,再加上學校圖書館圖書有限,不能滿足學生對人文書籍資料的需求,從而導致畢業生缺乏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缺乏發展的后勁和潛力。職業教育這種人力教育的實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者對職業教育本質的認識,使他們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這一根本目的。
科技與人文截然對立的誤解自從斯諾的《兩種文化》誕生以來,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被人為地擴大了。不可否認,科技知識(主要指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科學)與人文知識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但教育應該超越兩種文化的對立,以成就人的全面發展。所謂“科技以人為本”不應該僅僅強調科技產品對人的有用性,更應該強調現代科技發展本質上的“屬人性”,是基于人性和人的發展需要而存在與發展的。
市場經濟對人文教育的排斥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但市場經濟也具有負面效應,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看重工具層面而忽視價值層面,看重現實追求而忽視理想追求,看重片面的“經濟人”而忽視全面發展的“文化人”。“教育產業化”、“大學市場化”的思潮在國內外的流行的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對高等教育成本實施一定比例的個人分擔也是合情合理的,特別是不同專業的投資回報率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教育對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所具有的公益性更為重要,輕視人文教育,往往同教育的公益性被遺忘聯系在一起。
實用主義辦學理念的制約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基本觀點,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必須的,學校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獲得社會生活經驗并養成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由于受這種實用主義教育觀的影響,教育與個人生計的關系被突現出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業教育的功利價值趨向變得日益明顯,專業課程的教學占據了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專業的細化使學生越來越缺少人文關懷,越來越遠離教育培養人的根本目的。
改善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策略
高職院校的教育越來越強調科技教育而忽視了與人的個性發展緊密關聯的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將導致學生普遍地有知識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養,甚至成為不曉常理、精神空虛的文盲與法盲,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其實,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的屬性是多元的,問題是現實的大學教育過分重視了“有形”的一面,而忽視了“無形”的一面,而恰恰是后者左右著教育的成敗。一個人走出大學校園的時候,可能是一名醫生、律師或者公務員,但是,首先必須是一個健全的人,否則教育就是失敗的。人文教育在現代高職教育中陷入了困境,高職教育不但缺少人文知識,更缺少人文精神,這是不爭的事實。不少用人單位對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的評價是:有知識,缺文化;有學問,缺修養。我們的教育培養了“才”,卻丟失了“人”。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
融會中西方人文觀念,重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新理念在近代,中西方文化與經濟交融的密切使人文觀念的界定正在趨于統一,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多地是統一于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是深遠的,為此,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國情,將我國傳統人文觀念與西方人文觀念加以整合,立足于中國的具體國情,汲取我國傳統人文精神的養料,同時,與西方要求人的個性充分發展的觀念相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培養“人”的最終目標。
加強教育體制改革,將培養“人”與培養“才”結合起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中曾指出:“為了科學專門化的需要,對許多青年原來應該進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養被弄得殘缺不全。為從事某種內容分得很細或者某種效率不高的工作而進行的訓練,過高地估計了提高技術才能的重要性而損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質。”這一弊端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必須改變重科技教育、輕人文教育的狀況,進行教育體制的改革,改變那種過分專門化的學科分類,使受教育者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多地進行人文學科的學習,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達到培養“人”與培養“才”的完美統一。
發揮隱性課程“不言之教”的重要作用人文教育不能僅靠單純地設置人文學科和開設人文課程,應當在高職院校中營造一種人文氛圍,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改變氣質。為此,學院必須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通過開設講座、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組織學生社團,甚至借助校園建筑、校訓、歷史人物事件等對學生進行陶冶。這種教育是超越課堂的,可以于不經意之間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隱性課堂”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深刻的影響,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我們之所以重視環境建設,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論’,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其味道是不一樣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涵蓋課堂教學,而且要涵蓋校園生活與社會實踐活動,要使學生隨時受到人文精神的啟迪,隨處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高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人文知識的積累,就是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所說的“知道”,人文精神的養成就是莊子所說的“體道”。由“知道”到“體道”,要經過實踐的過程,高職院校要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人文景點、參加社團活動、進行社會調查、開展社會服務等,使學生在實踐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責任意識,促進人文精神的養成。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確定、社會競爭的激烈、教育大環境的輿論導向、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使高職學生更容易產生情緒、性格、人際關系上的障礙,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個體生命的重視,本身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弘揚,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文教育本身的內在邏輯與充分體現個性化的發散性思維方式,對于培養現代人的人文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廣義的人文教育還包括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對于推進現代人的“右腦革命”,開發潛能,實現技術與情感的統一同樣意義巨大,而且影響深遠。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不能稱之為真正人的生活,只不過是如其他動物一樣地活著而已。也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人們沒有形而上學畢竟是不行的!沒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大學,至多只能算是一所高級工匠培訓所。愛因斯坦還曾經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這里所謂“和諧的人”,應當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人。
參考文獻:
[1]康樹華.大學生犯罪的智能性與大學法制教育的改善[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2,(3):391.
[2]王雪峰.從大學生犯罪看大學教育的缺失[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
[3]楊叔子.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輕”[N].中華讀書報,2002-10-09.
作者簡介:
楊玲(1978—),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