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課程設置是計算機教育工作者爭議最多的熱門話題。文章針對當前的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對高職高專計算機應用專業開設課程的種類和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課程設置;市場需求;高職高專
計算機技術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和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隨著計算機應用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計算機已在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各種層次的學校紛紛開設計算機應用專業,不同的學校所培養的目標不同,學生知識基礎不同,決定了課程設置亦應不同。
筆者長期任教大專二、三年級的計算機課程,同時指導大專畢業生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對計算機的發展以及計算機課程的更替較為熟悉。在這里,筆者針對當前的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就高職高專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設置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課程設置要符合如下幾點要求
(一)課程設置要迎合市場經濟的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加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素質高、適應能力強、進入角色快的實用人才備受企業的青睞。高職高專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艱巨任務。高職高專教育必須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教育的特點,以滿足市場經濟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課程設置要有明確的專業定位
目前,計算機應用專業有兩個培養類型,一是理論開發型,二是技能應用型。中專學生年齡較小,基礎較薄弱,理解能力有限,而計算機理論知識卻又抽象難懂,中專生的專業定位只能是技能應用型。本科學生知識結構較全面,理解能力較強,畢業后將是軟件開發的主力軍,其專業定位必須是理論開發型。高職高專學生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介于中專生和本科生之間,課程設置既不能“大而全”,又不能“少而精”。前幾年,我們每年修改一次教學計劃,但每次都照搬本科的教學計劃。公開課與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經常發生沖突,每個學科都希望安排較多的教學時數,但教學總時數是固定的,協調的結果只能是每個學科都作出一定的讓步,最終形成的教學計劃只能是課程多、課時少,變成了本科教學計劃的壓縮本,很難形成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每一個學科都懂一點,但都沒有一門是精通的,很難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生專業素養的要求。高職高專學生的明確定位是:計算機理論基礎、編程能力明顯高于中專生,操作技能、動手能力明顯高于本科生,只有這樣,高職高專學生才能在人才市場上找準自己的就業位置。
(三)課程設置應體現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無論是硬件技術,還是軟件技術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著。幾年前很流行的專業課程,如FoxBase、QBasic等課程,現在已經稍顯過時。這些課程在社會實踐中用不著,又不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提供幫助,因此沒有必要開設這些課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又出現了許多新課程,如網頁設計、網站建設、網絡安全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如果學生精通這些課程的一門或幾門,就能在人才市場中找到對口的工作,所以這些課程必須開設。鑒于此,教學計劃每年要修改一次,要緊跟計算機的發展方向。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不僅希望掌握系統的計算機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而且更希望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軟件、硬件技術,增強其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因此,課程設置必須體現這一特點,以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路
每個專業的課程類型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類。公共課是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的,各所院校的同類專業基本一致,作為教學基層單位無權更改,這里不再探討。專業基礎課是專業課的基礎,在社會實踐中用不著,但能為專業課的學習提供幫助。如果沒有學好基礎課,專業課就無從學好。專業課是直接面向職場的課程,開設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由于計算機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泛,學生在校三年只能學習其中的主要課程,制定教學計劃時,必須以新穎、實用為原則,兼顧軟件、硬件、網絡、應用四大領域,力求給學生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
(一)軟件類課程
軟件類課程包括語言(開發工具)類、數據庫類、原理類。開發工具總要與某一種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結合,才能開發應用系統。應用系統分為C/S結構和B/S結構。兩者比較如表1。

各種開發工具的前后順序為:C語言→Java語言→JSP(JSP的腳本語言為Java);VB語言→ASP(ASP的腳本語言為VBscript與Javascript)。
目前常用的DBMS有三種(按安全性、數據量由小到大排列)Access、SQL Server、Oracle。高職高專學生必須熟練掌握Access、SQL Server。原理類課程包括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軟件工程等,只有掌握原理類課程,才能開發出成熟、規范的應用系統。
基于以上考慮,軟件類課程我們這樣開設:
第二學期開設《C程序設計》。將《C程序設計》作為第一門編程課,主要在于C語言是一門結構化的中級語言,它與硬件聯系密切,與后續編程課程聯系密切。它的運行環境是字符界面,程序的運行過程容易理解。
第三學期開設《數據結構》、《VB程序設計》。隨著計算機應用領域的擴大,非數值計算問題越來越顯得重要,描述這類問題的關鍵不再是數學方程,而是諸如表、數、圖之類的數據結構。學習數據結構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計算機如何表示和處理各種操作對象,通過算法訓練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程序設計的技能訓練來促進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高。由于算法一般采用C語言描述,所以《數據結構》放在《C程序設計》之后開設。《VB程序設計》作為學生的第一門可視化語言,這門課必須上好。講授這門課時,必須重點講授VB程序與某一類數據庫的連接方法,考慮到Access是Office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容易安裝和使用,因此我們選擇Access數據庫。在課程結束前,要求學生用VB和Access為開發工具,獨立開發一個小型的應用系統,提高學生對數據庫重要性的認識,為以后的可視化編程課提供良好的學習方法。
第四學期開設《數據庫原理》、《Java程序設計》。講授《數據庫原理》時,我們以SQL Server或Oracle為背景,講清DBMS的四大控制功能以及數據庫設計的方法步驟。Java是以C++為代表的各種高級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視化語言,它既可以開發基于局域網的系統,又可以開發基于Internet的系統。Java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高職高專學生必須掌握。學完每門可視化語言后,必須進行課程設計,每學期的題目、側重點、難度均應不同。這就要求各任課教師在課程設計前有計劃,在課程設計后有總結,任課教師應在閱讀以前課程設計的計劃和總結之后,再制定本次的計劃。
第五學期開設《軟件工程》、《網絡編程》。雖然學生已開發過一些小型的軟件,但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軟件開發方法,以致開發的軟件存在大量的問題。軟件工程是指導軟件開發與維護的工程學科,它讓學生了解軟件開發要經歷的各個階段,熟悉各個階段的任務、結束標志以及必須產生的文檔。講授《網絡編程》時,可以同時講授ASP、JSP。因為ASP以VBscript為腳本語言,JSP以Java為腳本語言,而VB、Java學生都學過,所以學習這門課,難度不會很大。
第六學期開設《Powerbuilder程序設計》、《畢業設計》。Powerbuilder是一種大型的開發工具,只有當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后,才能學好它。畢業設計主要檢驗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硬件、網絡類課程
硬件類、網絡類課程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兩大領域。由于它們涉及的課程不會很多,我們每學期安排1~2門這方面的課程(如表2)。

(三)應用類課程:
高職高專學生已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應用類課程的開設必須做到“少而精”。我們這樣開設: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基礎》。第二學期開設《計算機實用技術》,并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高新技術等級考試。第三學期開設《圖形圖像制作》;第五學期開設《多媒體技術》。

最后,筆者列出高職高專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設置表(如表3),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