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發展,舊的教師培訓體制已經不符合當前社會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舊的教師培訓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要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師培訓模式,在政府制定相應政策的引導下,在專家學者的專業引領中,通過科學的、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對教師培訓機構進行改革,從而實現教師培訓機構的多元化,對教師進行適合自身專業發展與社會要求的培訓。
關鍵詞:教師培訓;問題;策略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熱點之一,相應地,教師培訓也被逐漸提到了教師專業化的議事日程上。在我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人們也將目光更多地轉向教師培訓。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個體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終身培訓、全納培訓等新觀念不斷出爐,散發著誘人的氣味,并強烈地沖擊著社會各個領域,而教師的培訓問題更是首當其沖,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問題對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可否認,教師培訓在經歷了職前師資培訓階段與任教階段后,知識老化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觀念的陳舊與時代發展的失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更加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所透露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思維、新問題、新知識都要求教師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始終保持專業發展的先進性。當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感到迷茫,在新課改面前徘徊不前時,當教師對新課改有所疑慮,對自己的素質或能力有所懷疑,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嘆時,當教師還在本能地抵觸新課改這一新鮮事物時,請不要指責教師,不要用靜態的世界發展觀無端地批評長期沉寂在不斷發展的世界中卻又與發展無緣的教師,更何況我們的思維也處于不斷發展的世界中卻無視這種動態的世界發展觀。
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教師培訓的出現是大勢所趨,沒有人懷疑教師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雖然教師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但是現實卻不容樂觀,其原因在于我們是在用“應然”的思維去解決“實然”的問題。依筆者看來,當前的教師培訓存在以下嚴重的問題:
教師培訓的“制度化”問題教師專業化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應是一種制度。因此教師培訓的完善與發展,必須通過建立健全一套完備的教師培訓制度加以保障。在國外,很早就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教師培訓保障制度,例如法定的教師定期繼續培訓制度與教師資格證制度等。在我國,教師培訓保障制度起步較晚,對教師資格的認定流于形式,各地培訓機構無論是否能夠滿足相關的教師資格認定機構與相關的課程認定體制的要求,便一哄而上,忽視了教師資格認證的嚴肅性,無形中削弱了教師專業的大眾認可度,這與教師資格認證的初衷相悖,更無助于健全與完善教師職業資格制度。因此,在教師培訓的制度化問題上,政府應該起主導作用,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在作出政策規范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政策的引導與解釋。
教師培訓體制的“一元封閉”問題現階段,我們必須“對現行的教師培訓體制進行改革”。①反觀現行的教師培訓體制,其主體還是師范院校的天下,師范院校在教師培訓領域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與操作權。單一的培訓主體必然缺乏競爭意識,單一的培訓主體當然不會擔心失去教師培訓市場這塊“蛋糕”。在這種狀態下,教師培訓體制的僵化、教條化、落后于時代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因此,教師培訓實施主體必須多元化,應利用科學的運作方式與規范有序的市場操作手段保證教師培訓市場的先進性,從而為教師培訓奠定良好的平臺。雖然我國的師資培養正在突破“一元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逐步走向多元化,努力形成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培養與培訓相銜接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但這只是師資培訓多元化的雛形,并且一開始就出現了諸多問題。就現階段而言,既要提倡師資培養的多元化,又要對現有的師范院校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對師范院校的功能重新定位;既要保持師范院校的傳統優勢,又要根據時代對師范院校的要求不斷完善教師培訓制度。
教師培訓目標的模糊性與內容的不適應問題當前,大多數教師培訓機構并不知道教師培訓的目標為何物,并不知道教師在培訓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或者說壓根兒就不知道教師培訓應如何進行。幾近模糊的培訓目標外在于教師的需要,成了毫無目的的無效培訓。從教師培訓的內容來看,明顯脫離教師的專業環境與教學實踐,過分偏重理論知識的傳遞,培訓學習無助于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現實明顯脫節。培訓的企圖主要在于提高教師的學歷,但就某種程度而言,“學歷教育只是解決了教師任職的知識基礎問題,而沒有解決教師任教的能力基礎問題”。②何況根據筆者所了解的情況,教師任職的知識基礎問題已經基本不存在。另外,培訓方式是粗放式的,絲毫不顧及成人學習者的心理特點。教師參加培訓其身份就是學生,我們不能在批判教師只知道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將課堂變成“教師中心”的同時,使參加培訓的教師感到培訓學習毫無興趣,將教師培訓變成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這無疑是對教師培訓機構的一個極大的諷刺!
教師“專業情意的健全”③問題從教師自身的層面分析,讓教師接受培訓,或許是由于教師的學習動機不強,或許是由于教師沒有真正意識到培訓的意義;從培訓機構的層面分析,教師應該在接受培訓之后,對專業發展有一定的好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促進。這就是“應然”與“必然”之間的矛盾。不能無端地指責教師在“專業情意的健全”方面存在問題,就像不能無端地指責一名小學生學業不良一樣。為什么教師的學習動機不強呢,為什么教師沒有認識到培訓的意義呢?是我們對教師的期望值太高,還是教師的專業理念不夠高呢?是教師認為培訓沒有意義,還是教師經過多次培訓對自己感到失望,抑或對培訓機構感到失望呢?分析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責任只能由培訓機構承擔,教師培訓機構應該充分考慮教師“專業情意的健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有一個“備學生”的環節,同樣,教師培訓機構也應該有一個“備教師”的環節。
筆者從教師培訓的制度、教師培訓的實施操作、教師培訓的主體(既有培訓者,又有受訓者)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我國教師培訓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社會對教師期望值的升高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緊迫性,我國的教師培訓體制必須加以改革,這既需要政府的法律保障與社會的支持,也需要教師培訓機構在新形勢下不斷探索教師培訓的新思路。依筆者看來,要建立理想而又現實的教師培訓模式,應該在政府制定相應政策的引導下,在專家學者的專業引領中,通過科學的、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對教師培訓機構進行改革,從而形成教師培訓的多元化機制,對教師進行適合自身專業發展與社會要求的培訓。
注釋:
①鐘啟泉.“教師專業化”的誤區及其批判[J].教育發展研究,2003,(4/5):119-223.
②曲鐵華,馮茁.專業化:教師教育的理念與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05,(1):10-15.
③季誠鈞,陳于清.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68-71.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盧光輝(1979—),男,甘肅民勤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