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應從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材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探討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精品課程;教學質量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教學質量的基本要素。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行動計劃》,精品課程建設是其中一項核心內容。按教育部文件精神,精品課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與手段、一流教材及一流教學管理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教育部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并免費在網上開放,以低成本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高職教育精品課程是體現高職教育特色與教學水平的示范性課程,本文擬就高職院校如何開展精品課程的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提出自己的思考。
以技術應用能力為目的建設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精品課程的內容應具備科學性、先進性與創新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造就技術應用型人才,技術應用型人才主要從事技術應用與實作,其主要任務是實施已完成的設計、規劃和決策,并將其轉化為產品。由于工作在生產一線,既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有較強的操作技能,因此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應以崗位能力為著眼點,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知識與能力的綜合結構表,按照層層分解的子能力要素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與培養目標相呼應,根據崗位需求選擇、組合知識,確定基本教學內容,要明確教學應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教師不要引導學生過多地探究“為什么”,而是要使學生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對學生的要求是能夠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操作,掌握相關的理論,解決具體實踐問題。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教學內容中應充分重視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我院在開展高職鐵道車輛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在分析畢業生從事鐵道車輛的檢修、運用崗位工作需求的基礎上,增加了車輛制動、車輛電氣、車輛空調實訓與中級檢車員技能等實踐性教學內容,使每門專業課程的學習都有與之相應的專業實訓,培養學生的專業實作動手能力,教學成果顯著。我院2000屆、2001屆兩位學生在2005年鐵道部舉辦的車輛檢車員競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績。
以“雙師型”為要求建設教師隊伍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建設和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否具備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評定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的重要標準。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精品課程應由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又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教師主講。學院要為主講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長環境,提高他們進行課程建設的積極性;要支持精品課程的主講教師外出學習,參與產學研結合、實驗實訓中心建設等項目,使其不斷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在同行與相關企業中樹立一定的知名度,從而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重視培養青年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對參與精品課程建設的青年教師,要嚴要求、高標準,要求他們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科研與實驗實訓中心的建設。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也是教師梯隊的建設過程,主講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與教學思想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應對青年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使全體教師形成團結向上的和諧梯隊,使老教師的經驗與青年教師的活力得到合理的配置,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
以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為依托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和切入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遵守以“教”為中心的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以傳授課本知識為唯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片面強調知識的積累,教學手段單一,學生以通過考試為學習的主要目的……這顯然達不到高職教育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目標。高職教育的精品課程建設應貫穿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以啟發式、發現式、講授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在教學手段上,要改變現代化教學手段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的觀念,加大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比例,提高精品課程建設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多媒體、遠程通信等現代技術,改變傳統教學的局限與不足,加強課程教學課件的開發,使其成為精品課程建設與課程教學的有效支撐,確保教學的高質量。要加強實驗室、模擬實訓室的建設,發揮其在課程教學中傳遞知識、培養能力的獨特作用。筆者在任教《制冷原理與設備》課程時,運用教研組開發制作的《4FS7B型壓縮機》課件,利用三維動畫對4FS7B壓縮機的結構與工作原理進行直觀、生動的講解,使抽象知識變為直觀的動畫,易于學生掌握與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件還獲得江西省第二屆高等學校優秀課件三等獎。
以實踐技能為重點編寫教材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教學內容,而教材是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精品課程必須使用優秀的教材,一本優秀的高職教材應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職業教育教材的鮮明特色;既要方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在閱讀時易于理解和吸收。目前高職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大都存在內容陳舊、缺乏高職教育特色以及實踐教學教材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高職教學計劃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往往占總教學課時的50%左右,但與實踐教學配套的教材卻嚴重缺乏。因此,高職院校在組織教材編寫時應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核心,依托行業企業,組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主講教師和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編寫教材,制定實驗、實訓、實習教學規范統一的考核標準,教材內容應符合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要求,反映本課程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并預留“接口”,便于對教材內容的修改和補充。另外,也可以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適當引進一些國外出版的職業技術教材,作為補充與借鑒。
以網絡為平臺加強對各教學環節的管理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資源,構建以網絡為平臺,面向學生的教學管理系統。教師上課前,應將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公布在網上,使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之前明確課程要求與學習進程,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計劃性。在課后輔導與作業批改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輔導答疑”、“留言板”、“教師信箱”等欄目的設置,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在網絡上的互動交流。學生可以在網上提出自己在課堂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資料的收集和與教師共同探討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這種全新的啟發性與研究性學習方法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質量監督與教學效果評價中,學生可以通過“網上評教”欄目將意見與建議及時反饋給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本人,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溝通,縮短信息反饋的周期,減少教學效果評價中人為的不公正因素??傊?,以網絡為平臺的教學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減輕教師講授和輔導的工作量,同時對教學管理者來說也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
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同時也是學校本身教學改革、教學建設的需要。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和教師放眼未來,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吸收新的科技成果,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使課程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高水平。教學質量始終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擁有一大批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具有高職特色的精品課程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高職院校應從思想上認識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形成良性的評價與支持的制度機制,在資金上加大投入,保證精品課程建設的順利實施,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娟.對精品課程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4,(4).
[2]仉志余,等.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8).
[3]陳洪,等.對改進精品課程建設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探討[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4,(9).
[4]胡幸鳴,等.談高職精品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育,2005,(8).
作者簡介:
劉濤(1969—),男,湖南長沙人,講師,主要從事鐵道車輛、制冷與空調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