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的依據和發展思想、教學體系建設和具體做法。指出工程實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關鍵詞: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建設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不斷地探索提高,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合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體系,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的適用人才。但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適應性、適時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準確定位,我們明確了人才培養的目標,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我院與其他高等職業院校一樣,主要承擔著為地方和企業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重任。因此,工程實用型人才應是本專業大多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在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上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并突出了高職特色。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同于普通高校和中職學校。普通高校培養的是學術型、工程型人才,偏重于基礎理論;中職學校培養的是技能型操作人才,偏重于實際操作。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生產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它以專業理論知識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為目標。其特點是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先進性、綜合性、職業性。這就是高職特色, 也是市場定位。
我省的許多軍工企業、民用企業對高職院校的人才需求相當大,近幾年省外的眾多單位也不斷到我院招聘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巨大行業,一個需求日益膨脹的廣闊市場,這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
要抓住機遇,同時必須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身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為此,我們根據模具設計與制造行業的狀況和發展趨勢,根據國家的政策和所處地區的情況,廣泛征求用人單位的意見,參考了眾多相關院校專業的教學模式并結合我校的實際進行了認真討論,確定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從事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領域內(著重在沖壓模具和塑料模具方面)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和技術經濟運行管理方面工作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生產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建設
(一)建設思路
1.構建新的課程教學體系,要緊扣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大方向,又要結合我們的情況形成自身的特點,緊密結合本專業國際國內的現狀和發展方向辦專業。
2.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大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力度。切實為培養工程實用型人才打好基礎。
3.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學以致用的引導,注重實際應用知識的傳授,以適應不斷更新的知識和不斷進步的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多了解企業管理、經濟分析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社會的工程實用型人才。
(二)教學體系的建設
新的課程體系針對專業的特點強調了模具設計、成型工藝和模具加工制造三個方面的結合,課程體系總體構建五大模塊:人文基礎理論課程模塊、工程技術基礎模塊、模具設計與制造基礎模塊、模具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模塊、模具專業知識擴展模塊。
1.人文基礎理論課程模塊與機械類其他專業一致。
2.首先,工程技術基礎模塊在調控完善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模具專業導論》課程。學生在進校初對專業選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學生對該專業缺乏了解,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模具工業在制造業中的地位、目前的現狀及發展前景、我國加入WTO對模具工業的影響、國家關于發展模具工業的政策措施以及本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等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增加了學生學習本專業的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動力。其次,整合機械工程材料基礎課程及信息技術和應用方面的課程,如整合開設《機械工程材料與熱加工基礎》課程,突出模具用鋼的選材及熱處理。最后,增加計算機在工程中的應用,開設《計算機網絡與數據庫及工業應用》等課程。
3.模具設計與制造基礎模塊注意寬口徑與特色兼顧。保持模具方向以塑料、沖壓及壓鑄工藝及模具設計制造為主,鑄造方向以各種材料的鑄造工藝設計為主,其他模具設計制造和材料成形方法為輔的模式,主要進行了課程內容的更新和改革。同時,加強制造和材料方面的課程,如開設《模具表面工程》、《模具材料與表面處理》、《金屬表面的腐蝕與防護》等課程,增加《模具制造工藝及設備》的學時并拓寬其內容等。
4.模具專業知識擴展模塊,增大選修課比例,豐富了模具知識擴展模塊?!赌>邇r格估算》、《模具新技術講座》、《先進加工技術簡介》等課程的設置,既可拓寬相關專業知識面,又充分體現了靈活性與個性化的原則。
5.模具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模塊著重先進技術和最新技術的介紹。增加快速成形技術、精密塑性成形工藝、模具CAD、CAM、CAE計算機模擬與仿真的內容。注重知識的更新,橫向的拓寬和縱向的深入。
在課程體系的總體構建下,還要認真仔細地進行課程的整合。根據培養目標和總體結構,科學系統地制定課程的門類,進一步明確各門課程的內容及課程間的分工和聯系,剔除一些內容陳舊或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復較多的課程,創建一些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課程,加大適時適用知識和前沿知識的教學份額。
(三)加強實踐性教學的環節
在新課程體系指導下,我們充分利用現有實驗條件,以培養工程實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目標,對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結合教學大綱的編制和修訂,重新編制和修訂了相應的實驗教學大綱,強化了實驗教學內容,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根據企業反饋的意見和要求,調整和充實了實習大綱及實習指導書的內容,根據企業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了實習計劃和內容,共同指導實習。充分利用金工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時間,合理安排實習內容,將一些校內無法進行的教學和實驗搬到工廠去完成,讓學生通過三次不同層次的實習,真正逐漸深入地了解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熟悉模具設計與制造方法,掌握所學專業理論知識,了解機械工業生產的各種類型和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推行專業個性化及“畢業證+職業資格證”雙證書制。根據學生個人個性、特長、興趣和就業意向,分三個方向:模具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具數控加工技術、模具鉗工。由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方向進行重點單項強化訓練,并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有能力的學生考取多個資格證書。
(四)畢業設計的改進
1.指導思想:把畢業設計與工程師培訓相接軌,切實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到重要的地位。
2.選題:畢業設計的選題較重要。選擇有新意的、與新技術相關的、綜合運用能力訓練較充分的、有研究價值的、能解決生產實際存在問題的題目,來提高畢業設計的層次和質量。同時要求教師要注重知識的更新和拓展,加強科研工作的開展,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開拓選題面,提高選題質量。對少數學習主動且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考慮自選題目的嘗試。
3.指導方法:統一指導思想,真正注重綜合運用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循規蹈矩地完成一個預定的程序。引導、啟發、鼓勵為主,少一些代替,挖掘和誘發閃光點,使學生對基礎和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深入實際掌握學生情況,強化因材施教的觀念,區別對待不同情況的學生,真正使不同基礎和層面的學生最大限度地通過畢業設計這個環節得到提高。盡量邀請一些有經驗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加指導工作,使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更好地相結合、相適應。鼓勵已簽訂就業合同的同學到即將工作的單位結合該單位的實際,選擇合適的課題,在校企雙方的共同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讓學生提前進入角色,負起責任,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他們即將面對的角色轉換。這種教學效果很好,深受企業歡迎。
(五)教研教改活動的開展
以專業建設為中心,積極開展教研教改活動,以教研教改活動促進專業建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每位教師都明確培養目標,參與教研教改工作,參與課程體系的建設,參與教學大綱的制定和修訂。在加強學習的同時,通過教研教改活動,把握專業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素質,有的放矢地指導教學、進行教學,統一協調地工作,這也是我們實現培養目標的切實保證。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作為一個老專業,如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工程實用型人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許多新的課題將不斷出現,許多深層次的因素和內容尚需發掘,我們將繼續努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辦好專業,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房貴如.試論中國鑄造行業如何跨入二十一世紀[J].鑄造,1997,(11).
[2]侯維芝.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教學設計[J].職教論壇,2004,(7).
作者簡介:
程曉宇(1968—),男,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模具設計與制造。
王曉梅(1969—),女,陜西西安人,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研究方向為模具設計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