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的華人圈子里有這樣一句話:“你能走出國門,但你永遠也走不出唐人街。”而在外國人眼里,唐人街就是“小中國”,在這里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神秘和魅力。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落地生根,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在發生著變化。
歐洲唐人街:塑造中國新形象
歐洲唐人街最初形成于19世紀初。目前,在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匈牙利等國,有近20多個唐人街區。隨著時間的變遷,唐人街逐漸向四面八方擴展,區域越來越大,幾乎成了歐洲重要城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唐人街也從最初單純的居住區,發展成繁華的旅游區和商業中心。
當你走到巴黎13區時,一塊塊漢字標牌,各種風味的中餐廳,以及出售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商店隨處可見。熙熙攘攘的行人中,聽到的是熟悉的鄉音,看見的是熟悉的容貌,猶如置身國內的城市。
13區是由原先的幾條街逐步向周邊發展,形成商貿、居住和文化氣息合一的華人社區的。如今這里已非當年可比,店面裝潢華麗,高樓里住著經濟實力很強的華人,不少人出入是寶馬、奔馳代步。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有大批華人來法,他們多數聚集在市容相對較差的19區,與阿拉伯人和非洲移民混住。最近幾年,華人的范圍不斷擴大,除了13區、19區外,在3區和11區,華人商鋪也隨處可見。這四個區域大約占了巴黎市區近1/5的面積。
目前,歐洲各地還掀起一股建設“新唐人街”的潮流。德國科隆的“新中國城”,建有50座公寓,一條亞洲特色餐館街,一個中醫健康中心,一個中國文化中心,里面還有商貿中心、中國信息處。
唐人街的人群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是越來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長大的華人走出唐人街,融入當地社會;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入主唐人街。他們中不乏專業人士,從事律師、醫生、設計師等工作,很多人都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經營的業務也在變化,除了傳統的餐飲等行業,各地唐人街的華人也開始經營旅店、專賣店、免稅店,開展進出口、保險、會計師事務所等業務,甚至涉足高科技等尖端領域。13區的老一輩旅法華人的后代已經逐步進軍法國的房地產、娛樂業和股票市場。
近年來,中國企業外派員工進駐歐洲各國,首先關注的就是唐人街。此外,新唐人街還引來眾多“老外”的入住。因為在唐人街開展業務,可以使他們更快進入角色,更容易博得客戶好感。
隨著中國的崛起,華人社會地位不斷上升。唐人街逐步成為全國或一個區域華人社會的中心、中國商品集散地、華人社會新興產業區、與中國交往的行業集聚區和當地的旅游觀光區。當然,還將成為華人團結協助、參政議政的社區中心。(青木 宋斌 唐惠穎)
紐約唐人街:三處各顯風采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不久前公布的數據,紐約有華人近30萬。紐約唐人街有好幾處,最出名的是三個地方,一處是曼哈頓的唐人街,一處是皇后區的法拉盛,另一處在布魯克林的第八大道附近。
位于曼哈頓下東城的唐人街是紐約第一唐人街。這也是全美國最大的華人社區,最早出現于19世紀70年代。這里曾經是個“光棍城”。早年的移民都是男性華工,由于1882年美國實行排華法案限制中國移民進入,使移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直到1943年,美國才調整了移民政策,特別是上個世紀60年代以后,大批華人得以移民到紐約,唐人街才開始興旺起來。
今日的唐人街,方圓大約兩平方英里,還保持著百年前的風貌。街上有餐館、中藥店、雜貨店、食品店、禮品店、婚紗攝影、理發美容店、裁縫店、殯儀館,還有佛堂,人們的一切活動,不必講一句英文就可以在唐人街上通行無阻。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的餐館。傳統的餐館以粵菜為主,近些年來,由于新移民的增加,餐館越開越多,有200多家,風味也豐富多彩。唐人街的地標要算是孔子像和林則徐雕像了,它們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象征。唐人街的中國特色,使它成為紐約旅游觀光的重要景點,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到此,使唐人街的商家生意興隆。
移民成分的改變是唐人街近些年最大的變化。以前移民的來源地主要是廣東和香港,流行說廣東話。隨著中國大陸移民的增加,現在說普通話已成唐人街的潮流。唐人街與中國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也越來越密切,這里成為許多中國貨物,特別是中國食品的集散地。
皇后區的法拉盛和布魯克林的第8大道附近地區也可以稱為“唐人街”。它與傳統的唐人街以華人居民為主的狀況不同,是華人與其他族裔混居的。
以人口和規模都后來居上的法拉盛為例,多元化的移民造就了一個嶄新的唐人街,除了華人說中文,在這個社區里韓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希臘人等族裔使用的語言超過150種。印度婦女會到中國超市買海鮮,而墨西哥的店員會用流利的中國普通話大聲叫賣。這里的酒店提供中餐、印度餐、法式餐,大街的報攤上還出售愛爾蘭和猶太報紙。
華人移民的活力使法拉盛唐人街經濟欣欣向榮。在過去10年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唐人街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唐人街方圓1公里的范圍內,就有各類銀行40多家,儼然成了地區性的金融中心和經濟重鎮。
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曼哈頓的唐人街就像是中國移民文化的一個展示區。它很古老,很傳統,還很商業化。無論是華人,還是美國其他族裔,都不把法拉盛和第8大道稱為真正的“唐人街”。有些美國人認為,法拉盛的風貌比曼哈頓的唐人街更接近今天的中國。(郭怡紅李 玫)
曼谷唐人街:
中華文化的博物館
兩百多年前,泰國的曼谷王朝一世王建造王宮時,下旨讓住在該處的人(絕大部人是華人)遷到三聘街一帶來居住。曼谷的唐人街就是從那時的三聘街發展成為如今亞洲最大的唐人街的。
說是街,其實是一個區域,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因為是曼谷的老街區之一,這里的房屋大都比較古舊,但商業卻異常繁榮,已成為泰國最龐大、繁華的市場。
唐人街上最顯眼的是金店。在全長不到兩公里的耀華力路上,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門口豎著巨大的招牌,柜臺里陳列著金光閃閃的首飾和黃金制品。據說,曼谷70%的金店都在唐人街。與北京不同的是,這里的金飾是一堆一堆擺在那兒,透出一股豪氣,仿佛在賣白菜,讓顧客不自覺地也跟著大方起來。
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知名產品,貴州的茅臺酒、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同仁堂的丸藥、漳州的片仔箔、重慶的天麻等中藥,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此外,街上還有出售華文書報的書店、報攤,也有潮州戲院,影院等。
曼谷唐人街不僅是華人聚集區,包羅萬象的市場,同時也是展示中華文化的活生生的博物館。商店里不僅有時尚消費品,也有沿襲百年手工工藝制作成的工藝品。在這里過春節,可以看到舞動的長龍瑞獅,虎鶴雙形拳、南拳等中國傳統武術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燒香點燭拜祖宗、拜神靈,祈求幸福與吉祥;可以看到“中國紅”染遍唐人街的各個角落,還可以品嘗到地道的中國年夜飯。濃郁的年味,恐怕連中國人也不能不為之驚嘆、感慨。
曼谷的唐人街里,居住的大都是早已加入泰國籍的老華人,新移民很少住在這里。老華人的后代,不再是不識字的小生意人,他們搬離了唐人街,在新的商業區購地置業。在曼谷,擁有華人血統的人幾乎占人口的一半。近六成的大機構及銀行由華裔人士控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唐人街擴大了,新一代的華人光大了祖輩的事業。 (任建民劉歌)
悉尼唐人街:多元文化交融
在澳大利亞,幾乎每個較大的城市都有唐人街,其中悉尼唐人街是公認的澳洲最佳唐人街。不僅因為它地處悉尼市中心,靠近著名的達令港、星港城賭場、動力博物館等旅游景點,有眾多的食肆和商店,而且還因為它的悠久歷史以及文化遺產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正是移民歷史和多元文化的集中反映。
悉尼唐人街創建于19世紀,到今天,這里逐漸成為華人在悉尼的文化、經濟中心。狹義的唐人街是指“德信街”,一條不算長的步行街。廣義的唐人街,用英文的稱呼“CHINA TOWN”或許更能表達意思,包括了德信街在內的幾條街道,還有附近的“MARKET CITY”。
在德信街的兩端,各有一座中國式牌樓。牌樓上分別寫有“通德履信”和“四海一家”幾個字。這個幾個字將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凝聚在一起,相互包容,和諧共處。
德信街上店鋪林立,百業俱全。每逢周五的晚上,街上擠滿了形形色色的小攤,攤子的空隙之間填塞著各類人群,熱鬧非凡。在這個夜市里,中國特色的商品少不了,中國特色的服務也不少。街道每隔幾步就會擺上幾張凳子和小床——對于愛體驗東方文化的老外來說,享受一下“中醫推拿”是個絕好的機會。在他們眼里,中醫推拿和中國武術一樣,都是“中國功夫”。中國的文化逐漸被更多的澳洲人所了解和認同。
中國新移民來到悉尼,大多不會選擇唐人街居住,而是根據工作、生活的需要,居住在悉尼附近的郊區。現在,悉尼已經出現了好幾個華人聚居的社區,如“小香港”、“小上海”和“小臺北”等等。在這些社區里,雖說沒有唐人街這樣明確的稱呼,但是街道兩旁遍布的中國店鋪,中文招牌,熙熙攘攘的華人面孔,都確切地告訴我們,華人已經在這里生了根。(范蘇 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