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3日,我國成功發射第4顆“北斗”衛星,終于打破了西方在太空信息領域的壟斷,形成了美、俄、歐、中在衛星導航系統上“四強爭雄”的格局。
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具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也有所創新。
美國國防部從1973年開始實施的GPS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壟斷了全球軍用和民用衛星導航市場。現運行的GPS系統由24顆工作衛星和4顆備用衛星組成。長期以來,美國對本國軍方提供的是精確定位信號,對其他用戶提供的則是加了干擾的低精度信號。也就是說,地球上任何一個目標的準確位置,只有美國人能掌握,其他國家只知道個大概。
為了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地位,歐洲各國推出了“伽利略”系統,該系統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如衛星數量多達30顆,軌道位置比GPS高,信號的最高精度也比GPS高10倍,確定物體的誤差范圍在1米之內。該系統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它能夠以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實現多系統內的相互兼容。
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定位系統,是由軍方負責研制和控制的軍民兩用系統。據悉,由24顆衛星組成的“格洛納斯”全球導航系統有工作衛星21顆,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另有3顆備用衛星。盡管“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比GPS系統、“伽利略”系統都略低,但其抗干擾能力卻是最強的。
從目前看,美國的GPS無疑還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其優勢正逐步被其他三大系統所取代。四大系統各有優劣,GPS勝在成熟和長期的壟斷,“伽利略”勝在精準,“格洛納斯”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其抗干擾能力強,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優勢則在于互動性和開放性。太空衛星導航“四強爭雄”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