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繼去年9月首次成功放電后,今年1月14日又獲重要進展,連續放電四次,單次時間長約50毫秒,標志著第二輪物理實驗的開始。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武松濤強調指出,“此次放電雖然稍縱即逝,但是放電的可重復性,表明其裝置在工程上是非常可靠的。”該輪實驗的一個重大突破是,首次獲得了拉長比為1.7(即等離子體截面豎軸與橫軸半徑的比值)、時間3.7秒的非圓截面偏濾器等離子體。
“在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上獲得這種位形的等離子體,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次。”武松濤介紹,“第一輪實驗我們獲得了圓形截面等離子體,而獲得先進的運行位形——非圓截面等離子體是本輪物理實驗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將來實施聚變反應堆計劃所必需的等離子體位形,因而非常重要。”
據了解,與國際上同類“人造太陽”裝置相比,EAST是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投入運行后最快獲得首次等離子體的先進超導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建成,使我國邁入磁約束核聚變領域先進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