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大通過的企業所得稅法清晰地傳遞出五大信號。
●兩稅統一:內外資企業將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從20世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為吸引外資、發展經濟,我國政府對外資企業采取了有別于內資企業的稅收政策。現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雖均為33%,但在實施中,內資企業平均實際稅負為25%左右,外資企業平均實際稅負為15%左右。與此同時,現行內資稅法、外資稅法實施已1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情況和國際經濟融合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針對新情況及時完善這一制度。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繼續采取內資、外資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將影響統一、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企業所得稅法對內外資兩種類型企業實行同一企業所得稅標準,稅率統一設為25%。
●稅率25%:在國際上適中偏低
新稅率確定為25%,這比現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名義稅率33%低了8個百分點。這相當于給實行33%稅率的企業,每年增加了8%的利潤。
從國際數據來看,全世界159個實行企業所得稅的國家(地區)平均稅率為28.6%,其中日本稅率為39.5%,美國為39.3%,德國為38.9%。25%的稅率在國際上處于適中偏低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國內企業競爭力,而且也有助于繼續吸引外商來華投資。
●國家可控財力中近千億元企業利潤得以調整
企業所得稅是國家財政的一大重要來源。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06年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在內,企業所得稅共完成7081億元,增長28.5%,增收1570億元。2008年,新稅法與現行稅法的口徑相比,財政將減收約930億元。據測算,內資企業可少交納約1340億元,而外資企業要多交約410億元。
●設立5年過渡期:新稅率不會給吸引外資帶來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所得稅法為照顧部分老企業適應新的稅率環境,特地規定可給予過渡性照顧:按現行稅法的規定享受15%和24%等低稅率優惠的老企業,按照國務院規定,可在新法實施后5年內逐步過渡到25%的稅率。
根據稅法,在經濟特區以及國務院已規定執行上述地區特殊政策的地區內新設立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也可享受過渡性優惠。
●發揮杠桿作用:稅收優惠向高科技、環保等企業傾斜
稅收,是調整企業利潤和產業發展方向的一個有力杠桿。企業所得稅法采取了五種方式對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整合,重點向高科技、環保等企業傾斜。如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15%的優惠稅率,擴大對創業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以及企業投資于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稅收優惠。
另外,稅法特地增加了“企業從事環境保護項目的所得”和“企業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可享受減免稅優惠等方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國家鼓勵環境保護和技術進步的政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