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涌動漢語熱
文/環秋
中國的迅速發展,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漢語熱。
2002年到2005年,英國大學里選漢語作為一門主課的學生,數量翻了一番。一個在倫敦創辦了漢語學習中心的女士說,漢語將成為一門極為實用的重要語言。有調查證實了這種說法:在倫敦,多數非華裔漢語學生的父母來自金融行業,這些父母通過自己的工作感覺到,在金融行業,中國已經不可忽視。
2004年,美國公立中小學學漢語的有2萬多名學生,到2006年增加到5萬多人。美國大學理事會的調查顯示:愿意在高中階段的大學預修課程中開設漢語的有2500所高中。
歐洲的情況也相仿。英國匯豐銀行從2001年起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通過英國文化委員會主辦若干支持漢語教育和贊助青年英才學中文的項目,但還是感覺不如辦孔子學院更具可持續發展前景。結果,匯豐銀行的最高決策者到北京拜訪了中國教育部長,匯豐銀行很快就聯合太古集團、英國石油公司、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一起開辦了一所孔子學院。德國的重要工業城市杜塞爾多夫專門在市中心建了幢樓作為孔子學院的校舍。■
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
文/施寶
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設的速度,引發了世人包括中國人自己的驚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艾F在已經不是我們要推廣,而是各國的大學爭著要辦,擋都擋不住,”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漢辦”)主任許琳反復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說。
全世界孔子學院正以每4天誕生1所的速度增加。
到目前為止,海外和漢辦(Hanban,即孔子學院總部)正式簽了協議的孔子學院有131所,分布在世界上的5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經啟動運行,開始漢語教學活動的有87所。一些剛簽不久的孔子學院還要在教師、教材、教學計劃、招生等方面做一些準備,通常,從簽協議到開課,需要大約半年的時間。
按說,這樣的速度已經非??炝?,但還是遠遠滿足不了國際上高漲的中文學習需要。現在,國外的大學、社會機構正式向漢辦提出開辦孔子學院的書面申請已經超過400份。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中國在推孔子學院,而是國外拼命要趕緊辦。
在驚奇的同時,很多人羨慕、贊揚,也有個別西方評論家本能地感到擔心甚至恐懼,發出風言風語?!暗@種聲音即使在西方也絕不是主流。”那么,孔子學院的奇跡是如何出現的,它們對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又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這些問題顯然都十分有趣。
兩年前,漢辦公派到國外的漢語教師只有六七十人,現在已經增加到2000多人,然而,比起國際學漢語熱對教師的巨大需求,教師缺口還是很大。美國的50多個州有40多個提出了建孔子學院的要求。
為了滿足各種漢語學習的要求,孔子學院的教學方式非常靈活:既有學歷教育,又有非學歷教育;既有系統的漢語學習,又有短訓班;既有商業漢語,又有漢語900句之類的旅行漢語;既有針對大學生的課,也有針對中小學生以及漢語教師的課。教師和教材還必須有不同的針對性?!?/p>
韓國人熱衷讀“三國”
文/余秋
在韓國,有關中國歷史的研究一直以來都相當活躍。漢朝、三國、魏晉隋唐、元代以及近代等幾乎每一個中國歷史研究領域都涌現出了諸多專家。但對于韓國老百姓來講,三國的故事最受追捧。
韓國人最了解的中國歷史典籍當數《三國志》,許多韓國人對三國人物和故事情節了如指掌,甚至有韓國朋友開玩笑說“沒看過《三國志》就不算男人”。韓國家長還希望孩子們通過閱讀《三國志》熟悉英雄們的雄心、智慧、人格及信念,樹立未來人生坐標。
韓國著名小說家李文烈翻譯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志》多年來在韓國暢銷不衰,銷量高達1400多萬冊。2005年逝世的著名漫畫家高羽榮從1978年開始連載其代表作——《高羽榮三國志》與日本劇畫的繪畫風格完全不同,以獨特滑稽的對話和情理之外的故事情節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潮流。劉備被刻畫成有些憨傻,而關羽則是風度翩翩,這些具有新意的刻畫深受韓國人歡迎。
韓國企業更是把《三國演義》中的方略運用于企業管理。韓國現代煉油公司出臺了一份長達94頁的《倫理經營指南》。該手冊將諸葛亮、關羽和曹操推為實踐倫理經營的優秀人物,因為諸葛亮光明正大、公私分明;關羽則是忠誠度高、固守公平競爭原則的代表;曹操被視為推行開放經營和人才經營的第一人。至于劉備和張飛,手冊認為劉備雖然懂得謙虛恭讓,但過于功利;張飛的下場說明了領導不尊重下屬會招致怎樣的后果。
《三國志》對韓國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韓國語中。比如韓國語中就出現了根據“三國志”創造的新詞——“四國志”。此外,韓國人還對“桃園結義”一詞的適用范圍進行了擴展,將兩個人的聯合也說成“桃園結義”。
韓國歷史上也曾經存在過三國并立、戰事頻繁的時代。當時的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直到676年才被新羅統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的過程,和中國三國時期相似,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橫的故事,一直在朝鮮半島民間流傳。中國三國故事以小說的形式流傳到朝鮮以后,迅速在那里產生了共鳴。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等等,在韓國是通過三國故事具體化并傳播開來的。■
明朝小說啟發泰國文學
文/任建民
泰國人對中國明朝最感興趣,這與中泰兩國交往的歷史直接相關。據史料記載,中國與古稱暹羅的泰國交往始于漢代,到明朝時達到頂峰。明朝276年間,泰國派遣使者訪問中國達到110次,最多時一年有6次。曼谷王朝二世王時,泰國86%的外銷商品被運往中國,進入泰國的中國商船也遠遠超過其他各國。
正是在這種頻繁的貿易往來中,一本成書于明代的《西漢通俗演義》(以下簡稱《西漢》)有了泰語譯本,這本書與另一本明代作品《三國演義》一樣,在中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泰國古代文學多取材于佛經故事、印度文學或泰國民間故事,在情節與人物形象上多依據原本故事,作者的重點放在語言文字、對話等藝術表現上。而以《西漢》為代表的明代文學作品傳入泰國后,小說的情節與人物塑造特點被泰國原有的長篇故事詩所吸收。
《西漢》與《三國》是曼谷王朝一世王在建立王朝、鞏固政權之后命令、主持翻譯的。這兩本歷史演義的翻譯目的不是為了簡單的娛樂目的,而是讓泰國從中國歷史中“正確認識”本國政治。當時強調自己繼承大統的合法性是新政權在改朝換代后的主要任務。賦予舊朝君主以非明君的形象,強調新王適合當君主,這是泰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選擇性地翻譯這兩部書的主要動機。
直到現在,泰國對于《西漢》與《三國》的研究還長久不衰?!?/p>
日本人從中華文化的
源頭中汲取營養
文/ 陳言
作為對中國歷史了解最為深遠的鄰邦,日本如今更愿意從中華文化的源頭——春秋戰國時期汲取營養。
日本弘前大學教授江連隆編輯的《論語與孔子事典》,1996年開始發行第一版,到現在已經增印數版,依然十分暢銷。小說家井上靖寫的《孔子》,中島敦寫的《弟子》等,如今依然在日本擁有大量讀者。歷史學家當然是孔子研究的重要成員,但大部頭的著作往往藏在圖書館里??梢匝b在西服口袋中的便攜版(日文稱“新書”),更受歡迎。1951年歷史學家貝■茂樹出版了新書《孔子》,到現在依然熱銷。日本一些著名財團的企業家,在讀了孔子語錄后將心得體會印制成書,發給職工,用以樹立個人權威。
在孔子研究非常盛行的同時,諸子百家中的其他人物也在日本特別引人注目。
慶應大學西野廣祥教授寫的《中國古典百言百話——韓非子》一書,從《韓非子》里選取了199句話,列出原文、日文譯文后,再對原文解釋一番,或是寫上一段當時的故事,讀起來非常輕松。這種方式讓兩千多年前的人物和故事更能貼近當代日本人生活。
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思想特別活躍,著書立說者眾多。之后雖有漢代的《史記》、《漢書》,三國時代貼近普通市民生活的歷史人物傳記,以及唐以后光輝燦爛的詩歌小說等等,但這些均未能脫離諸子百家的影響,對中國文化較為熟悉的日本人正是想從源頭上進一步挖掘。
在社會文化上,日本崇尚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武家精神,在理論上又用儒家思想彌補其不足,漸漸地形成了近代日本社會。日本人所提到的“忠”、“信”、“誠”、“義”等字義,基本上不是取自三國時代的中國,往往直接從孔子等百家中獲取。雖然如今開始跳槽的日本人多了起來,但跳槽的人數、比率根本不能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這種少有跳槽的現象,也和忠信等概念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不無關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