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要靠全體人民,是為了全體人民。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但是過去我們把兩個主體錯位了。
民生問題為何越來越受關注?從理論層面分析,這是黨中央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實施的必然結果。從字源來說,和諧的“和”是由左邊一個“禾”和右邊一個“口”組成。禾就是糧食,而口就是人對糧食的需求,民以食為天,所以“和”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人人要有飯吃。也就是說要達到和諧社會首先就要解決民生問題。再看“諧”這個字:左邊是一個“言”字,右邊一個“皆”字,簡言之就是人人都有發言權,這就涉及到了解決民主政治問題。民生問題和民主問題是我們和諧社會的兩個基礎。
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共同富裕。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最終是要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我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兩大本質屬性:一是社會和諧,二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另一個本質屬性。鄧小平同志講過:“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
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要發展民本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誰?靠誰來構建?中央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就回答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全體人民。
構建和諧社會要靠全體人民,是為了全體人民。人民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但是過去我們把兩個主體錯位了,把政府作為創造財富的主體,把納稅人的錢集中到國家財政,然后由國家財政去投入到各行各業,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廠都要靠國家投資,理發店、餐館等由國家經營。另外一方面,就是老百姓存在銀行的錢,把其中的很大部分貸給國有企業。許多國有企業由于機制體制不靈活,所以國家投資了以后,沒有回報,甚至虧損了。形成銀行的不良資產,銀行的不良資產最后由財政埋單。
所以國有企業、國家銀行、國家財政這種三位一體的體制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實踐證明,政府作為創造財富的主體這種體制不適應經濟發展。
我多次到浙江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民本經濟的概念,什么是民本經濟呢?就是以民為本,民有、民營、民享的經濟,也就是老百姓經濟。浙江為什么有今天,就是跟初步形成了民本經濟的格局分不開的。浙江是人多,地少、資源少、國家投入少“一多三少”的省份,但是為什么它的經濟發展很快,人民比較富裕,2005年浙江人均GDP為3400美元,比全國人均高一倍,而且社會很穩定,群體事件很少。為什么浙江有這么大的變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民創業。因為原來是政府作為創造財富的主體,你“要我干”,現在老百姓作為主體,就是“我要干”,政府只是營造人們創業的環境。這樣,老百姓內在的動力、創造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了。
浙江的公有制經濟比重不高,風言風語很多。尤其是對溫州模式的批評很厲害。有人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典型,甚至說,政權不在共產黨手里。但是浙江的領導很清醒,總結得很好:我們浙江“內部在不爭論當中發展,外部在爭論當中出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浙江搞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民為本的社會主義,也就是人民社會主義。我曾多次講過,希望浙江的今天成為全國的明天,因為這樣的人民社會主義有很強的生命力。人民社會主義是給人民帶來福祉的社會主義。只有這樣的社會,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共處的社會。離開了人民的福祉,空談什么主義,致力于什么搞國有化運動,恩格斯早已批判為是“一種冒牌的社會主義。”
(作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