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國際安全框架的轉變,國際恐怖主義的膨脹,能源產業戲劇性的變化,技術的進步,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市場自由化,能源公司大整合,引起各方的政策爭論。
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能源)危機的爆發,產生諸多棘手的能源實際問題,對能源問題的理論研究也高潮迭起,在能源改革和發展與結構優化方面的實踐創新也空前高漲。新世紀國際安全框架的轉變,國際恐怖主義的膨脹,能源產業戲劇性的變化,技術的進步,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市場自由化,能源公司大整合,引起各方的政策爭論。國際上星海云布的能源研究相關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效,可供借鑒。
能源綜合規劃與發展戰略
國際上比較全面系統的成果是美國能源政策發展報告——《為美國未來提供可靠的、價格適宜的、環境友好的能源》。
報告論及8個方面的問題:①美國面臨的能源挑戰;②能源高價對家庭、團體和商業的影響;③保護美國的環境——維護公眾健康與環境;④聰明地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儲備和效率;⑤為了新世紀的能源——增加國內能源供應;⑥自然的動力——增加美國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使用;⑦美國能源基礎設施——綜合的傳輸發送系統;⑧加強全球聯盟——加強國家能源安全和國際合作。
報告提出的國內戰略包括:利用先進技術,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探和開發;繼續加強煤炭在電力發展中的作用;加強發展核電的重要性;重視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和新建能源基礎設施;增加政府戰略石油儲備。國外戰略包括:加強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產油國的貿易關系;加強同海灣產油國的關系;加強開發里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關注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石油動向。
石油輸出國組織Shahib-Eldin, Adnan在為國際能源論壇第八屆三次會議“能源安全、環境問題與經濟增長”所準備的背景論文中總結道,到2020年甚至更遠,石油將繼續成為能源需求增長特別是交通部門的主要來源;天然氣將在發電中扮演增長的角色,且增長率成為所有能源需求之冠;潔凈設備的成功應用,期望更加有效的技術能幫助煤炭保持其重要性。然而,對氣候改變問題的廣泛關注,將抑制化石燃料的增長,涉及像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儲之類的技術措施;核能不太可能扮演全球能源的主角,除非諸如經濟競爭性和公眾接受力的基本障礙得以克服;挑戰環保及可持續約束的更多可再生能源,其成本要求實質性降低,以具備競爭性。此外,雖然燃料電池有眾多吸引人的特征,包括高效、低排甚至零泄漏,其諸多材料、制造上的問題,導致商業前景有限。所以,除非意想不到的充分理由使另外的東西出現,未來十年,潔凈化石能源將繼續支配能源部門及至眾多其它部門。
中國在過去20年來制定了若干重大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例如在1982年首次將節能定位為解決中國能源和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1986年制定“國家能源技術政策要點”。1995 年原能源部的“中國能源戰略研究(2000-2050)”,為國家長遠規劃提供了基礎性工作。而1996-2000年的綜合能源戰略,對諸如經濟增長速度的判斷、電力是多了還是少了等重大問題爭論不休,導致一系列政策和管理上的問題,造成宏觀決策不當,增加了能源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投資風險,最終造成全國嚴重缺電等不良局面。
在中國高級顧問委員會2002年建議下,美國能源基金會資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歐盟(EU)和德國發展技術合作(GTZ)以及國際顧問Thomas .Johansson 和PeterBradford 提供專家,支持中國國家能源政策研究。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協調下,有關部委下屬的11個研究單位開展中國國家能源政策研究。含有10個子課題的總報告陳述長期能源政策主要問題和戰略,其中包括:①能源戰略和政策的回顧與評估(1980 年-2000 年);②2000 年-2020 年能源需求情景分析;③能源供應的結構調整和優化;④油氣資源分析和能源安全;⑤節能和提高能效;⑥能源環保和公眾健康;⑦氣候變化及對策;⑧能源部門宏觀經濟分析和市場改革;⑨開發可再生能源;⑩發展清潔煤技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2003 年11 月的高級顧問委員會上介紹國家能源戰略和政策研究,并得到顧問委員會評論。收集、整理能源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單位關于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建議,第一次提交給中央領導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燃料經濟性標準,燃油質量和快速公交系統;②建筑能效標準和地方實施措施。③工業部門的目標和政府指令性激勵政策;④新的全國綜合能源戰略和政策,強調外部成本內部化、能效和可再生能源;⑤設立區域或省級電力監管部門;⑥需求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建立公眾利益基金和制定強制性市場份額,大量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
能源消費預測
挪威經濟和商務管理學院Rognvaldur Hannesson(2002)對20世紀后半部的經濟增長和能源使用增長的關系考察研究表明,能源使用增長和GDP增長的關系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變弱,但是在1986年后,其間關系在富裕國家似乎重新變強。且能源使用的增長趨向于比GDP的增長更慢。然而,貧窮國家的事實與之相反,反映出在國家達到一定富裕程度后GDP能源強度下降。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中國例外。
為什么90年代中國工業部門能源強度下降?美國夏威夷東西方中心的Zhongxiang Zhang(2003)對90年代中國工業行業29個部門能源消費的數據調查與解析,結果清楚表明工業部門能源使用的下降是實際能源強度的下降,是80年代能源強度以兩位數水平下降的繼續。即使降低增長率——這也符合中國GDP增長率可能估計過高的猜想,上述結論仍然成立。
亞洲開發銀行Bo Q. Lin(2003)運用宏觀方法構造一個長期電力需求模型分析影響中國電力需求的主要因素。1978年改革后的變量之間的關系非常穩定而有意義,修正誤差模型可以預測短期電力需求。1978年后GDP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8,比改革前低。結果顯示,雖然GDP仍然是電力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但電力與經濟結構優化和能效改進負相關。意味著GDP高增長并非總帶來電力高需求。1998年經濟增長7.8%,而電力只增長2.8%。
渥太華大學Paul A. Steenh、中國煤炭研究院Liguang Liu(2003)在Paul A. Steenh教授的主頁,綜合分析中國電力系統發展,考慮了經濟、環境等因素,多維透視電力增長。預計2010年電力需求2377TWh,要求增加149GW燃煤和26GW燃氣電廠裝機。屆時CO2、SO2排放量分別為1,800和14 百萬噸(2000年實際分別為1,200和8百萬噸),預計更遠的2030年分別為3,450和24百萬噸。
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到底有何關系,又作何解釋?中國社會科學院史丹(2002)研究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減緩甚至于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改進(從能源彈性系數和能源消費強度反映)。無論是1960年前(1953-1959)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開放時期,還是1978年以來對全世界的開放時期,能源利用效率均值都高于封閉時期(1960-1977)。她認為,能源利用效率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并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對外開放對提高中國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史丹似乎另辟蹊徑尋求到了一個創新的解釋,在一定程度與以下觀點相左:
Thomas G.Rawski(2001)通過比較近幾十年來亞洲一些國家包括中國過去10年經濟增長伴隨著能源消費增長的經驗后認為,中國自1998年以來經濟增長數字是不準確的。1997-2000年GDP增長24.7%,而同期能源消費下降了12.8%。Jonathan E.Sinton(2001)則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的能源統計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出現在小煤礦產量的統計上。
Xiaolu Wang和Lian Meng(2001)也認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增長速度存在高估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速度成為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20世紀80年代貨物運輸增長和電力消費增長與工業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可是,90年代工業增長速度大大超過電力消費增長速度。他們甚至提出“修正”之道:修正的工業經濟增長速度,等于電力消費和貨物運輸的平均增長速度加上技術進步率。
中國最權威的預測當屬國家發改委(原國家計委)。其“十五”計劃提出電力需求年均增長4.5%-5%(假定GDP年增長7.5%-8%)。此值比實際保守,有可能緣于起初電力資源過剩的假象。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建立了2000—2020年時間段的中國碳排放目標和中國中長遠能源政策選擇的情景分析。三個情景都考慮了可持續能源發展的目標,但不同情景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執行力度、能源技術選擇不盡相同,能源需求和供應也有所差別。在20年年均GDP增長率7%的經濟增長條件下,1998年到2020年期間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在0.35到0.55之間,能源需求年均增長2.4%~3.8%(1978~1998年期間實際年均增長4.28%)。到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約22~30億噸標準煤,比2000年增加70~130%,人均1.5~2.0噸標準煤。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更快,2020年達4.2萬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達9億千瓦。中國政府如進一步強化節能、提高能效和開發可再生能源,中國能源增長翻一番可以保證經濟翻兩番和其它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碳排放的增長率會比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更低,從而更趨向能耗低、排放少的優化經濟結構。
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機制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可再生能源分為傳統的可再生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傳統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大水電和用傳統技術利用的生物質能;新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現代技術利用的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和固體廢棄物等。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是21世紀能源發展和結構優化的基本選擇,法規和政府政策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核心。機制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額標準(RPS)、上網法(Feed in Law)、系統效益收費(SBC)、競爭性招標制度、公眾效益基金(PBF)等。
2000年4月,在美國能源基金會(EF)的資助下,中國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開始了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政策可行性研究的課題。階段性成果概括了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政策的基本特征:其一,法律和法規保障較長時期市場需求;其二,市場競爭機制使可再生能源資源最有效地開發利用;其三,電價差價社會分攤體現環境和社會價值。
國家科技部主持《中國后續能源發展戰略研究》結果顯示,若采用生態驅動方案(ED方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需求結構中的主角之一,占30.7%,其供應量可達到1100Mtce左右,而發電量將占一半。
威澤咨詢公司Ryan Wiser、資源解答中心Jan Hamrin 和 Meredith Wingate在2002 年6 月《中國可再生能源政策選擇方案:可再生能源份額標準、購電法以及投標政策的比較》演講中,提出在評價每種政策成功與否時采用了下列幾個分析標準:
(1)成本最低化:最大程度地降低發電成本并最大程度地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內的競爭(也將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2)價格最低化:最大程度地降低市場向可再生能源支付的價格。
(3)保持可再生能源的目標:確立并滿足可再生能源最終確定的發展目標。
(4)銷售由可再生能源設施生產的電力:形成并保持可持續購買可再生能源并建立新的可再生能源設施投資的市場。
(5)資源多樣化:政策具有鼓勵多種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能力。
(6)政治上的可行性:政策能獲得必要的政治支持。
(7)本地電力工業和制造業的發展:政策要具有促進本地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發展以及培育本地可再生能源制造業的能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就業。
(8)與電力工業和監管體系的兼容性:政策要與增強電力部門競爭兼容。
(9)政策的穩定性:政策要具有培育持續的可再生能源工業以及合理融資渠道的能力。
(10)競爭公平性:政策要具有在市場參與者中公平均勻地分攤可再生能源成本的能力。
(11)整合:政策要具有把可再生能源與電力系統相結合,以及減少可再生能源開發體制的障礙。
(12)簡明:政策設計、管理和貫徹實施要簡單明了。
沒有一種可再生能源政策可以滿足上述全部目標。各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孰優孰劣,要根據上述多種目標對每種政策的優點進行比較。
中國能源研究所、美國能源基金會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與挑戰》研究中,分析了中國能源面臨的諸多挑戰,可再生能源產業現狀,通向可持續發展能源的途徑——政策工具,以及其它國家采納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包括按比例或按定價強制性購買、公開招標和逆拍賣、特殊稅費來源、經濟激勵措施、特殊電價等),提出了中國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議:發展獨立發電廠商和活躍電力批發市場;建立一個強大有力的政府部門,實行統一管理;制定法律,加強立法;輸電/相互連網政策;激勵政策/支持國內可再生能源產業;調整定價政策;資源再評估,加強研究和開發;可再生能源信用及認證系統;政府采購綠色能源。
我國風力資源遠遠超過可開發的水電資源量,有可能在21世紀內把風電總量發展到占全國用電量的50%(德國計劃到2050年,丹麥規劃到2030年達此比例)。但是由于缺乏對投入大、成本高的風能產業的足夠政策支持,在電網中風電成本分攤困難使電網不愿購入風電,高成本給有限的消費者帶來價格上升,以及其它體制方面的障礙等問題,風電產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200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協調廣東和江蘇兩省風電特許權項目的實施,包括:(1)設計對國際和國內風電開發商都具吸引力的招標程序;(2)修訂和完善購電協議和特許權協議;(3)發布招標要求,啟動試點項目;(4)授予特許權,同時保證省電力公司履行義務;(5)對試點項目的實施進行案例研究,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做準備;(6)協助國家發改委制定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技術指南和管理辦法。廣東和江蘇風電特許權項目實行國際招標,結果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和華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中標。這兩個風電場前30000利用小時電價分別為0.501元/千瓦時和0.436元/千瓦時。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在由能源基金會和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教育中心聯合舉辦的第14期記者論壇上,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王鳳春解讀該法認為,“新法力求通過行政規制和市場激勵措施,為可再生能源同常規能源競爭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引導和激勵各類經濟主體積極參與到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中來,以有效加快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進程。” “國家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同時還規定了財政補貼等激勵政策。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湖北省發改委能源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