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做到位”是時下職場上一句很時尚的語言,也是對職員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位呢?我以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研究。一是主觀上要有主動做到位的愿望和要求,二是其知識與技能能夠支持其將事情做到位,三是要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激勵和制約其做事必須做到位。
一、主觀上要有主動做到位的愿望和要求——不斷提高“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是主動地做到位的動力與源泉。毋庸置疑,主觀意識上愿意還是不愿意去盡力把某一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反映了一個人在道德觀念上潛在的和自發的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如果認為做好某件事情是自己的責任,應該盡心盡力、盡善盡美地去做好,便會自發地產生動力,便能克服種種困難,千方百計地去實現目標。這就是老百姓所講的不做好這件事情,自己“良心”不安,做不完它,就“心里放不下”。
一個人主觀意識上做事做到位的觀念是否強烈,反映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和敬業精神,也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映射出一個人的形象。一個單位能否做事做到位,反映出這個單位的社會責任感和履職能力,影響到在公眾當中的形象。做事做到位,不是小節,不可小視。
二、其知識與技能能夠支持其將事情做到位——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水平
如果把“做到位”作為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個人做事的完善程度,那么,可能產生一個自身評價的結果和一個他人或公眾評價的結果。如果自身評價的結果嚴于公眾評價的結果,說明自身高標準嚴要求,反之,則是沒有達到公眾認可的應該達到的標準,亦即一般的標準。這個大家認可的應該達到的標準如何確定呢?我認為這個標準是與其所擔當的工作、所處的職位、所肩負的任務相關聯的。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譬如對一個小學生來講,能夠掌握老師所講的內容,就算基本合格;對中學生來講,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才算達標;而對于大學生、研究生來講,能夠對所學專業有所研究、有所探討才算成才。如果一個大學生以我每天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作為“做到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顯然是幼稚的、降低了標準的,公眾普遍會認為那是沒有做到位的。對我們的工作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以遠遠低于一般標準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并說已經做到位了,那顯然是不正確的,反映出主觀意識上和知識水平與能力上都存在差距。
所擔當的工作,要求具備相當的素質,所處的崗位,要求相應的水平,所肩負的職責,要求其負起相應的責任。一個不具備相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由于學識和能力的影響,其認識程度和分析判斷力受到局限,很難講可以把事情做到位——公眾認可的到位。同樣一項工作,交給不同素質的人來做,其結果不一樣就說明了這一點。
事物是發展的,情況是變化的。無論我們今天能不能將工作做到位,明天都將面臨新的情況,都需要新的知識來補充,都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出于學,器出于養”,“知識就是力量”,學習就是獲取力量的途徑,要通過學習,提高素質,這樣才能有支持其做到位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夠做到位。
三、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激勵和制約其做事必須做到位——發揮制約機制的作用
人是有惰性的也是會有疏忽的,僅僅靠一種激情難以保證長久地維持應有的行為。有人講過,任何激情都是短暫的,只有機制可以維持一種行為延續不斷。
這里從兩個方面來講。
一是自我形成良好的習慣。激情與沖動是難能可貴的,但不是長久的。一個人只有將責任、職守、目標和行為結合在一起形成可以長期遵守和可以規避瑕疵的行為規范、行為規則,也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并用一定的程序和習慣做法來貫徹和檢驗,才能督促自己把事情做到位。這是一種自我約束行為。當然這種自我約束也包含或者說可以擴展到一個集體的行為規范,只要是兩個人以上的集體,都需要用一個固定統一的規范來統一認識,協調行動,規避漏洞。
良好的習慣靠修養來養成,修養而成的良好行為規范可以用以應對萬千變化。有一位古人講:有涵養的人,心思極細;雖應倉猝,而胸中依然暇豫,自無粗疏之病。
二是作為一個集體,必須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這種機制的目的是鼓勵做到位,制約不做到位。這種機制的前提是分清職責和任務,每一件事都要有一個責任人,并且只有一個責任人。工作中需要配合是必須的,但要分清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這種機制必須堅持目標管理和量化管理原則,需要確定明確的任務目標,有明確的時間質量要求,要盡可能地實施量化標準,為量化考核作好準備;這種機制要有明確的考核機制作保證,要反映出什么人、哪件事做到位了,什么人、哪件事沒有做到位;這種機制需要伴有公平的競爭機制,工作的機會是均等的;這種機制要有明確的獎懲措施,使做到位的人更努力,使沒有做到位的人去努力做到位。
只有一個人主觀上愿意將事情做到位,其能力也可以保證其做到位,并且有嚴格的制約機制督促其不得不做到位,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作者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