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個檔案信息傳播新模式的構思。
關鍵詞:檔案信息 傳播模式 非線性編輯系統
檔案管理工作的主流不是靜態的庫存,而是動態形成、積累和收集,簡單地進行存量上的整合是本末倒置,硬性地劃轉職能也是削足適履。檔案記錄的也不再是簡單的數字和文字,它可以是聲音圖像或是一段視頻等。檔案是一種信息,它具備信息傳播的一些特點。傳播學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運用圖像模式對傳播現象進行描述和解釋。那么引入這種新的模式方法就為全面考察檔案信息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檔案資料是歷史的見證、社會的財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對其價值及重要性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是,由于傳統的檔案保存方式一直采用紙張保存和目錄式管理,不僅占用了大量庫房空間,而且存在管理成本高,載體易損壞等問題。檔案館對電子檔案信息的存儲目前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磁帶存儲方式,這種原始的方式有很多的弊端:易損,占地大,成本高,難于重新使用。更重要的是難于長期保存,通常在滿足磁帶保存環境的要求下,磁帶的壽命一般在10年左右,到期只能淘汰,再也不能使用。另外,對于長期積存的磁帶,各檔案館也沒有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去管理、開發,利用這些越積越多的資源,檔案管理人員盡管知道館里有豐富的資源,卻由于難以查找所需的信息,而放棄使用這些資源素材,更不用說向社會開放這些資源,滿足日益發展的資源的全球化共享了。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與視頻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穩定高效的數據壓縮方式,高速寬帶計算機網絡,以及大容量數據存儲系統,而且國際互聯網及各行業內部網的超前發展也給檔案的網絡化存儲、查詢、共享、交流提供了可能。寬帶網絡技術及視音頻壓縮技術的成熟,為檔案管理網絡化鋪平了道路。檔案查詢設備及帶庫管理將逐步向多媒體網絡設備過渡,網絡所具有的高效率與靈活性等優勢,會充分體現在檔案信息管理的傳輸、分配、制作及存儲領域。
目前,非線性制作技術在檔案管理行業中已開始應用,以FC+以太網的雙網結構是最為普遍的做法。由于前期的檔案信息采集中,仍在大量使用磁帶這一傳統的線性方式作為記錄的主體,在后期的檔案信息制作前,素材的上載成為不可避免的步驟與環節,現在流行的方式是在配有視音頻處理卡的工作站上加掛放機,以分散的上載工作站承擔數據上載的工作。
1 非線性編輯系統工作原理
非線性編輯系統把錄像機或由其他信號源傳送來的視頻、音頻信號等傳統的檔案信息資源,分別經過圖像壓縮解壓縮卡、聲音卡轉換成數字信號即A/D轉換,再經過數據壓縮形成數據流存儲到高速硬盤中。然后按創作意圖運用相應的編輯軟件對存在高速硬盤中的數據流進行編輯和特技加工,再由高速硬盤將數據流送至相應的板卡進行數字解壓及D/A轉換,形成模擬的視音頻信號送入錄像機錄制下來。或者直接由數字接口板輸入數字視音頻信號,編輯后直接通過數字輸出接口錄制在數字錄像機上,不必經過中間的A/D、D/A轉換過程。非線性編輯系統進行工作時首先要將所有需要編輯的素材(包括錄像帶上的視頻信號、線路上傳輸的視頻信號)經過數字化采集后轉換成圖像文件的形式,只不過這個圖像文件不同于以往常見的計算機單幀固定畫面圖像文件,它的文件內容是活動圖像,畫面的內容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有時間長度的圖像文件,即數字視頻文件。這個轉換過程也就揭示了線性編輯與非線性編輯的區別,即把對時間軸上按順序排列信號流的操作轉變為在計算機內部對視頻文件進行跨越式的訪問,從而完成了檔案信息編輯在概念上的根本變化。
2 非線性編輯系統在檔案信息傳播模式中的應用
從非線性編輯系統的作用來看,它能集錄像機、切換臺、數字特技機、編輯機、多軌錄音機、調音臺、MIDI創作、時基等設備于一身,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檔案信息的傳統后期制作設備,這種高度的集成性,使得非線性編輯系統的優勢更為明顯,因此,它能在檔案信息管理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概括地說,非線性編輯系統具有信號質量高、制作水平高、節約投資、保護投資、網絡化等方面的優越性。
2.1 現有的檔案管理系統中非線性編輯系統都有一個管理子網,管理子網由域控制器(主服務器)群集、數據庫群集、制作網網管軟件組成,也包括FC控制軟件SANergy、FC交換機的管理軟件SANinsite、MAV70及S2A磁盤控制器的管理程序,域控制器群集是網絡運行的核心部分,擔負了主域控制器的所有工作。它是將兩臺硬件配置相同的服務器,通過服務器編組,由一根心跳線相連,使其虛擬成一臺單獨的服務器,其中一臺作為主控機,另一臺作為它的鏡像。當主控機故障時,鏡像機會立時接替原主控機,資源的所有者將自動從故障的服務器轉到可用的服務器上。工作負荷可在幸存的服務器上重新啟動失效的應用程序,或是直接被分配過來,對于用戶而言,只是覺得服務暫時停頓了一下。數據庫群集與域控制器群集類似,它是在域控制器群集安裝完成之后,在域控制器群集和各節點上裝入并配置的。有所不同的是,進行群集切換時,正在執行的數據庫查詢將不會重新啟動,數據庫的重啟也會較其他工作慢一些。一般現有檔案管理的網絡中運行著兩個數據庫,一個是記錄主要制作信息的主數據庫,一個是專用于記錄集中上載信息的上載數據庫。這兩個數據庫是相互獨立、互無影響的。
2.2 現有的檔案管理系統中非線性編輯系統除了有一個管理子網外,還有一個上載子網,從物理上講,該部分由兩臺轉碼工作站(ZMS-01和ZMS-02)、一臺轉碼調度服務器站(ZMC)、一臺上載控制站(SZC)、一臺視頻服務器(MAV70)及該視頻服務器的網關(GateWay)組成:從邏輯上分為上載、存儲與轉碼三部分。ZMC包含素材管理Dis-pClip.exe和轉碼調度服務器SbRemoteSvr.exe兩個程序,素材管理DispClip.exe接收到來自主程序的上載信息,檢查數據庫,將新增的條目生成轉碼任務并提交,并將其發送于轉碼部分,待轉碼完成后將信息(轉碼成功、失敗或因未找到轉碼素材而沒有轉碼)返回于主程序;當素材管理DispClip.exe收到轉碼任務成功時,還要將素材信息寫入整個網絡的主數據庫。而轉碼調度服務器SbRemoteSvr.exe的作用是接受來自于素材管理DispClip.exe的任務,并根據當前的任務量對轉碼工作站集群進行任務調度和分配,待轉碼站完成任務后,向素材管理DispClip.exe返回完成信息。兩臺ZMS組成了轉碼工作站的群集,在其上的本地轉碼SbTrLocalSvr.exe程序根據從轉碼調度服務器站發來任務,通過網關從MAV70中找到相應的素材文件的位置,將其轉為制作網所識別的高(低)質量的視音頻文件,并存放于為該用戶指定的相應位置。MAV70用來臨時存放采集的視、音頻文件,由于其不能直接將視、音頻流轉為制作網所識別的格式文件,也就使得轉碼成為必須的步驟;而且MAV70是視頻服務器,無法以高速的I/O吞吐能力直接與網絡進行交互,因此為其配一專用的網關,解決網絡中的高數據流量。
非線性編輯的實現,要靠軟件與硬件的支持,這就構成了非線性編輯系統。一個非線性編輯系統從硬件上看,可由計算機、視頻卡或IEEEl394卡、聲卡、高速AV硬盤、專用板卡(如特技加卡、以及外圍設備構成。為了直接處理高檔數字錄像機來的信號,有的非線性編輯系統還帶有SDI標準的數字接口,以充分保證數字視頻的輸入、輸出質量。其中視頻卡用來采集和輸出模擬視頻,也就是承擔A/D和D/A的實時轉換。用戶通過主程序進行操作,在登錄時申請供上載用的空閑通道,并從網絡中的主數據庫中讀出相應的用戶信息(上載的權限、有效的使用空間、用戶需求的視頻文件的碼率類型及要存放的位置等),待錄制(素材上載)完成后,將相應的素材信息寫入上載數據庫,并發送信息給素材管理DispClip.exe。素材管理DispClip.exe接收到主程序發送的素材信息后,檢查上載數據庫,將其中的新增條目生成轉碼任務并向轉碼調度服務器提交。當素材管理DispClip.exe接收到從轉碼調度服務器發送的轉碼完成的返回信息后,將該條目的所有相應信息寫入制作網主數據庫,并且向主上載程序發送轉碼成功信息。主程序在得到轉碼任務成功的信息后,向上載數據庫寫入完成信息,并于一小時后自動從MAV70中釋放已完成轉碼的素材所占用的空間;若返回的是失敗信息,素材管理DispClip.exe將不進行寫入主數據庫的操作,同時返回給主程序,由主程序向上載數據庫寫入失敗信息,并將素材一直存放在MAV70內,成為“垃圾”文件,管理人員若發現轉碼任務失敗,可通過該任務在轉碼調度服務器中的執行信息進行判斷,如果是任務意外中止,可在轉碼調度服務器中手動重作該任務:若錄入的素材有問題,則應通過上載主程序的管理界面刪除該任務。用戶還可進行定時收錄工作。與人工上載不同的是定時上載不需要手工去操作,只需要在第一次上載前,由用戶對錄制起止時間、錄制期數進行預先設定,在錄制的前兩分鐘,定時上載程序會自動向上載主程序發送錄制申請。由于定時上載在設計時即被定義了較高的優先級,因此在定時上載發送錄制申請后,如果設備已被占用,主程序會強行終止該任務,釋放通道,供定時上載程序使用。
(作者單位:鄭州市委黨校科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