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湘潭機電廠退休工人王少華走在湘潭的大街上,不少人都認識他,不停有人跟他打招呼:“老王,又在幫哪個討錢,討到了沒有?”
王少華一路哼哼哈哈地敷衍,問的人多了,他就大聲說一句:“沒討到,你捐一點嘛,幫助一下窮學生。”周圍的人隨即哈哈笑著走開。
從2002年開始,王少華開始用討來的錢資助孤寡老人、貧病家庭和將近40名失學學生。
在當地的報紙上,王少華被形容為“活雷鋒”、“做慈善的叫化子”、“感動湘潭的人”。
這個每月拿500元退休工資的人,習慣收集每一篇媒體對自己的報道,但對來自周圍的懷疑、嘲弄和挖苦不以為意。
“活雷鋒”討錢
2006年2月的一天,湘潭市一中校長郭務強打電話給王少華,請他幫一中的3名貧困學生募集學費。
接到電話,王少華有些吃驚:“你堂堂校長還要我一個窮老頭幫忙啊?”但郭校長有自己的考慮:“困難戶太多啊,學校不好開這個頭,開了頭以后剎不住車。湘潭誰不知道你王少華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只能請你出面幫忙。”
看了學校出具的貧困證明,又專門去3名學生家中了解了情況,王少華最終接下了這項任務。
“我現在是應邀討錢。”王少華總是有些驕傲地說,“他們都知道,我討得到錢。”
討得到錢的基礎來源于王少華十多年前挨過的一刀。從2002年開始討錢,王少華消除募捐對象疑慮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把精心收藏的、刊登他見義勇為事跡的報紙拿出來。“我是見義勇為的王少華,我不會騙人!”
“這招基本上管用。”王少華說,“但是現在我已經不用這招了,因為大家都認識我。”
這一次,王少華找到市武警消防總隊。他和消防總隊政委劉野馳算是熟人。2003年6月,王少華偶然發現自家旁邊的布匹批發市場內一處電器短路起火,他報火警并參與滅火,因此認識了劉野馳。
對于給3名學生捐款的事,劉政委沒有立即表態,說要與消防總隊的其他幾位領導開會研究。在一旁的后勤處長先向王少華擺明了態度:“戰士們大都來自農村,多數家庭困難,我們本身壓力很大啊!”“軍民魚水情嘛。”王少華回答說,“還是請你們幫個忙。政委說研究,你們先研究一下嘛。”他把3名學生的證明材料交給后勤處長,出門再找別的單位。
消防總隊是王少華事先擬定的“重點”之一,也就是指他希望以集體名義捐助較大款項的單位。除此之外,他還需要在更多的大門里進出,募集“個人捐款”。
王少華家中一本《湘潭電信黃頁》早已被他翻得破舊不堪,募捐對象就是從這里面挑選出來的。幾年募集下來,這里面的很多領導或老板,都成了王少華的“熟人”。
與此同時,王少華還在對另一個“重點”進行攻關。他選中了湘潭晨輝房地產公司。9月的一天早上7點,他來到公司總經理辦公室的門口等候。總經理知道王少華的大名,沒有立即拒絕,表示要辦公室先研究一下。于是,王少華的“經常性拜訪點”又多了一個。
從勸募中得到滿足
對王少華來說,幫助別人的能力幾乎是他最重要的能力。他從小學習成績不好,沒怎么受過表揚。15歲當工人,工作上也上不了檔次。他獲得過的榮譽,都源自學校和工廠幾次“學雷鋒活動”,還有1994年那一次見義勇為。而他討錢的經驗和技巧,幾乎都來自于那次見義勇為之后為自己討錢的經歷。
那年,王少華幫助鄰居抓偷車賊時,被竊賊一刀扎中胸膛,刀尖距離心臟3毫米。他被送進醫院后,妻子只找得出300元錢,遠遠不夠手術費。“是主治醫生為我擔保,我才撿回一條命。”
王少華在病床上躺了兩個多月,身體康復出院時,主治醫生找到他,說:“你住院治療一共花了4000多元錢,出院時如果不把錢交清,醫院就要追究我的責任。當初我救了你一命,現在請你也幫幫我。”
王少華所在的機電廠拒絕支付醫藥費,而妻子所在的廠因破產,更是拿不出錢。王少華迫不得已,只好為自己討錢。好在他因為這事被湘潭市政府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授予個人三等功。他拿著獲獎證書和獎章直接去了長沙,要找省政法委“報銷醫藥費”。在來來回回將近兩年之后,王少華終于在辦公室門口守到了當時的湖南省政法委書記,拿到了一個批示。
“只要肯跑,再慢慢想辦法,事情就能解決。”王少華說,這是最初的討錢經歷留給他的一條重要經驗。
2002年7月,偶然聽人說起一個考上湖南師范大學但交不起學費的女生,王少華第一次產生了為學生募捐的想法。“我當時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說實話這個能力很多人比不上我,我就想試一下,幫幫她。”
王少華回憶說,小時候家里很窮,上小學連書包都沒有。有一次學校號召學雷鋒,有人把一個軍用挎包悄悄放到他的課桌里。那幾乎是王少華對童年最為美好的回憶:“人在受窮的時候,有人稍微幫襯一下,就一輩子都記得。”
王少華毫不諱言從“替人討錢”中得到的滿足感:“把錢交到學生手里,是最高興的時候了;第二天看報紙,看到自己的照片,又很高興!”
這種滿足感足以抵消圍繞在王少華周圍的懷疑與嘲諷,他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需要出名,越出名,才越方便為更多的窮人討錢。”
“我希望有人幫我”
8月中旬,在王少華第一次上門要錢后近5個月,消防總隊政委劉野馳去學校見了學生。第二天,消防總隊通知王少華,總隊捐1500元,政委個人捐助200元,錢馬上送到學校。
王少華立即從衣兜里掏出電話本打電話,他先打給湘潭市某局機關一位姓龐的干部:“龐副局長,消防總隊捐錢了,”他盡量壓住激動的嗓音,“我想請你幫個忙,給派個車,我好帶記者去學校搞報道。”然后又撥打了幾名記者的電話,“有個單位捐了很多錢,還有領導出面,來關注一下嘛。我找車來接你們。”
龐副局長算是王少華的“領導朋友”,2002年王少華第一次幫助湖南師大貧困學生馮銀娟募集學費,龐副局長不僅捐了500元,還主動提出,以后有困難盡管找他。“我了解他這個人,一貫做好事。”龐副局長說,“搞募捐,個人力量確實太弱了,能幫我就幫一些。”
王少華很快找到了讓龐副局長幫助的最好形式,那就是要他派車。每逢募捐的關鍵點,王少華就會到捐助單位表示感謝,或者搞一個小小的款項轉交儀式。這種時候,龐副局長派的車很有些氣勢。
幾年實踐,王少華已經摸清了勸募的方式,比如,“找大領導批示,找一般干部捐錢。這比較可行”。
2002年為湖南師大貧困學生募捐時,王少華去市政府找到當時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副市長主動捐款,還做了批示。王少華拿著批示,幾乎一路綠燈,解決了貧困學生的學費。
王少華還無師自通地總結了一整套“擴大影響”的辦法:“困難戶太多,一開始報紙也不會感興趣,但是有了捐款,再有單位領導出面,記者一般會報道。”
拿著報紙的報道再去討錢,往往事半功倍。2003年,王少華為湘潭縣茱配村一個貧病家庭募捐,一位局長看了報紙對另一個單位捐款的報道,立即慷慨解囊,說:“我們局不比別的單位落后!”
在消防總隊捐款之后,3名貧困中學生的事情也開始順利起來。晨輝房地產公司很快捐助了1300元錢。此外,王少華9個月的奔走,還讓湘潭十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25個個人總共捐助了2860元。
盡管有這些效果,但王少華希望有人與他一起干。“個人太艱難了,要大家一起來做。”
雖然想成立湖南省義工聯盟的消息2005年就已經通過電視傳了出去,然而在湘潭本地,兩年了,王少華依然是光桿司令。
“我現在最盼望什么?我就想有人來報名。能不能把我的手機號碼登出來,13337221097。有困難的人這么多,一個人干,確實越來越累了。”
(摘自《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退休工的英雄夢貧窮人的慈善事——“活雷鋒”勸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