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追溯一個人的成功,大抵與其好學善思分不開。下面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不管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在要務繁忙的和平時期,孜孜不倦的求學故事。從中,我們會領悟出什么呢?
朱德:“學習好比人身上的血要流動一樣,不能停息。”
1922年,朱德到馬克思主義的故鄉德國學習。組織上規定每周要學習德文版的《共產黨宣言》等著作。當時,朱德已經36歲,學習德語的困難可想而知。但他堅持練發音,背單詞,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有時甚至連飯都忘了吃,覺也忘了睡。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房東老太太:“這個中國人啊!簡直是在拼命!”就這樣,朱德很快就能用德語會話和閱讀,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
抗日烽火中,朱德十分注重總結人民軍隊的經驗和教訓。
1938年,朱德寫出了近10萬字的《論抗日游擊戰爭》一書,并在《前線》雜志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戰斗間隙,他還抓緊時間讀完了《反杜林論》等許多政治理論讀物。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翻開他讀過的書,最顯眼的是用鉛筆畫的紅藍道道。因為當時朱德已年過半百,眼睛有些花,晚上在油燈下看書,書中字體小,容易串行,為了避免看錯,他只好拿鉛筆在書上畫道道。
建國后,朱德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完了中央規定高級干部必讀的馬列著作。其中,單是《毛澤東選集》他就通讀了9遍。有一天,朱德帶病坐在辦公桌前看《列寧選集》,護士小郭看到他讀了很長時間不休息,便說:“首長,您身體不好,還發著低燒呢,該休息一會兒啦!”朱德搖搖頭說:“學習好比人身上的血要流動一樣,不能停息。正因為我年歲大了,更要抓緊時間學,才能革命到底不掉隊啊!”
劉伯承:“人家學一遍,我就學十遍;人家學十遍,我就學百遍,總是可以學會的。”
1927年冬,年滿35歲的劉伯承被派到莫斯科紅軍高級步兵學校學習,此前他連一個俄文字母也不認識。劉伯承沒有畏懼,他說:“我的基礎不如別人,但是,人家學一遍,我就學十遍;人家學十遍,我就學百遍,總是可以學會的。”憑借非凡的毅力,他順利通過了俄文關,能直接閱讀俄文教材和聽教官講授。留學期間,劉伯承系統地學習了蘇聯軍隊建設理論,廣泛涉獵了拿破侖、蘇沃洛夫、漢尼拔等軍事家的著作,軍事素養不斷提升,并逐漸成為有很高造詣的俄文軍事著作翻譯家。
1930年劉伯承學成歸國。在以后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不論環境多么艱苦,戰事多么頻繁,身體多么不好,他始終勤學不怠,放大鏡、棉油燈和幾箱子書伴隨他度過了漫漫的戎馬征程。憑借著扎實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劉伯承在戰爭間隙撰寫和翻譯了許多軍事理論文章。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多次負傷,劉伯承身體一直不好,但他的學習興致絲毫未減。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天,劉伯承在北戴河療養,聶榮臻去寓所看他。劉伯承一見面就講:“糟糕呀,昨天晚上去偷點東西吃,叫人家抓住了,到現在還沒有結案呢?”聽到此話,聶榮臻吃了一驚。這時,劉伯承夫人汪榮華忙出來解釋:醫生正對劉伯承采用饑餓療法,食量控制得很嚴。頭天晚上劉伯承讀書至深夜,餓得不行了,他便脫掉鞋子摸進廚房里找吃的。因為沒有開燈,視力又不好,饅頭摸到了,卻把一只盤子碰到地上打碎了,被聞訊趕來的工作人員當場給“捉”住。然而,這種好學精神使他贏得了“論兵新孫吳”的美譽。
劉伯承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軍事著作、論文,還翻譯、校訂了許多外國軍事著作、文章。近百萬字的《劉伯承軍事文選》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治學的見證。
陳毅:苦學精神震敵人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后,陳毅受命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在敵人重重圍困、處境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他也沒有放松過讀書學習。有一次,由于叛徒的出賣,敵人突然包圍了游擊隊駐地。陳毅立即命令部隊鉆進密林中,同敵人周旋。敵人搜來搜去,終于在陳毅隱蔽過的地方拾到一個包袱,除了一件破舊襯衣外,還有幾本書。敵軍官驚訝地說:“‘赤匪’苦成這樣子了,還讀書呀!”
在轉戰大江南北的日子里,作為軍事指揮員,陳毅肩負著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重擔。作為黨中央的代表,他還要抽出相當的精力做黨政工作和統戰工作,時間之緊可想而知。即使這樣,陳毅總是人到哪里,就把書箱帶到哪里。他的行李中總是有書,有他經常閱讀的《聯共黨史》、《論中國革命的前途》、《古樂府》、《李白詩選》、《杜甫詩選》等。若有時間,他也看《桃花扇》、《搜神記》、《牡丹亭》等一類可以從中了解歷史和風俗人情的書籍。
建國后,陳毅先后擔任上海市長、國務院副總理和外交部長等職。繁忙工作之余,他讀起書來仍達到忘我的境地。有一次,陳毅到一個親戚家作客,進門后立即被一本書吸引住了,就埋頭讀了起來。到吃飯時,親戚見陳毅還不出屋,就把蒸熟的糍粑給他送去,讓他趁熱吃了再看。陳毅答應了一聲,就邊看邊吃。可是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書上,結果把本應蘸糖吃的糍粑誤蘸向墨汁,弄得滿嘴黑乎乎的都沒有覺察出來。過了一會兒,親戚進來看見這一幕,忍不住笑出聲來,陳毅這才發現自己鬧出了笑話,于是解嘲地說:“喝點墨水沒有關系,我正覺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賀龍:學習比吃飯、睡覺還重要
與劉伯承和陳毅不同的是,賀龍元帥的求學道路十分獨特。他出身貧苦,從小務農,后來趕騾子販鹽。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他“兩把菜刀鬧革命”,靠著作戰勇敢被提升為護國軍的團長、旅長。然而,由于不識字,作戰時,他只能在副官的手掌上寫上“賀龍”二字,口授命令,然后讓副官到部隊去,將手掌張開讓大家看,再高聲宣布命令。這種由人代言的方式,一直維持到1927年。
南昌起義后,宋慶齡發表了宣言。起義的第二天,派駐賀龍部隊的黨代表周逸群將宋慶齡發表的宣言念給賀龍聽,賀龍聽后要周逸群再念三遍,周逸群又連續念了三遍,賀龍說:“這篇文章真好。你周逸群是知識分子,念了四遍。我不識字,聽了四遍。現在我們兩人比比看,看哪個背得出來。”結果,賀龍一口氣將宣言背誦出來,一字不差,周逸群反倒背不完全。見此,賀龍哈哈大笑起來。
周逸群看到賀龍流利背宣言很是驚喜,心里頓生一個念頭:總指揮這樣聰明絕頂,可惜他識字太少了,如果能自己讀書看報該多好!于是他誠摯地說:“我很佩服你的聰明,但是光聽人家念文章,自己不能親自讀,那是不好的,倘若別人將重要的地方有意念錯,你也不知道,那豈不壞了大事?”賀龍沉吟了一下,豪爽地說:“你真是說出了肺腑之言。我誠心地接受你的忠告,從現在起,我要抓緊學習,請你做我的老師。我決心每天學會認字20個,我說這話是算數的!”
果然,賀龍開始像小學生一樣勤奮學習。不管工作多忙,也不管酷暑寒冬,他每天堅持學習,不是讀就是寫,不會就問別人,從不間斷。有一回,他指揮部隊打仗,緊張的戰斗持續了兩天兩夜。雖然48小時未合眼,但他仍抓緊戰斗空隙爭分奪秒地學習。身邊工作人員見狀,稱贊說:“賀老總真是把學習看得比吃飯、睡覺還重要。”由于賀龍的閱歷豐富,見多識廣,記憶力好,再加上勤奮,很快在學習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紅軍長征時,他已能熟練地閱讀馬列著作和中央的文電,掌握了各種文體的寫作,并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直到晚年,賀龍仍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堅持學習軍事科學,領導解放軍的正規化訓練。“努力地學,不斷地學,一直學到老”,這是賀龍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摘自《黨史博覽》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