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因此,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藝術。
一、設疑新穎,激發情趣
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發問方式和角度,使問題提得巧,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例如:講授《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它美在何處?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边@樣設疑導入,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抓住契機,設置矛盾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上海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梢姡プ∑鯔C,設置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應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三、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假如我們把提問的方式換成“曲問”、“活問”,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曲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 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上好一節語文課,要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會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較難的問題分解成易理解的分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如《變色龍》一文,教師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薄ⅰ按馈?、“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因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會使學生順利解決本文的重點難點。
五、發散型思維的提問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蓮”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系起來呢?又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后,可以問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再如學習了《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中竺可楨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發散思維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這樣做,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些問題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責任編輯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