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中國人也有能力解決人口與健康問題。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世代健康的偉大民族,一定會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3月1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9位院士委員,聯名建議下屆政府設置國家人口與健康委員會,統籌管理國家的人口與醫藥衛生事業,并及早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保健法》。
這9位院士中,來自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有鐘南山、巴德年、李連達、高潤霖、程書鈞、王紅陽、劉志紅,來自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有楊雄里和強伯勤。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代表這9位院士委員,作了《加快覆蓋城鄉居民醫療保健制度的建設及早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聯合發言。
巴德年委員在發言中說,當前衛生部的職權范圍和權威性已今不如昔。他代表9位院士委員分析說,我國政府部門中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醫的不管藥,管西醫的不管中醫,管城市醫保的不管農村,可謂政出多門,“這樣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釀成推諉扯皮、失誤和腐敗。”于是,他們建議政府設置國家人口與健康委員會,統籌管理國家的人口與醫藥衛生事業。
高潤霖院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現在衛生部不管食品藥品問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前也主要是從衛生部分出去的,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中醫中藥的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衛生部負責,但衛生部管不著城鎮醫保,這部分又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其實這些都是相互聯系的,醫不離藥,衛生和社會醫療保障也都是聯系在一起的。
他認為,如果設置一個國家人口與健康委員會,這樣會實現醫藥衛生的統一管理,容易協調。
(摘自《新京報》2007年5月12日)
巴德年的發言:
我代表長期工作在醫藥衛生戰線上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9位院士委員作聯合發言。
建國以來,我國的衛生事業得到空前發展,許多傳染病得以控制,性病被根絕,人均壽命、嬰幼兒死亡率等指標都有了明顯改善,曾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銀行等機構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贊譽中國只用了世界上1%的衛生資源,解決了占世界人口22%的衛生保健問題。遺憾的是,時隔20年后,中國的醫藥衛生總體水平被WHO排在第144位,而衛生公平性竟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數第4位。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與我國飛躍發展的經濟狀況,以及與我國的國家性質相差甚遠,醫藥衛生事業的嚴重滯后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瓶頸。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淡忘了醫藥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忽略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我國政府向世界宣布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承諾,沒有兌現。世界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衛生投入列入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科目,姑且不說發達國家用于醫藥衛生開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連巴西也為7.9%,印度為6.1%,贊比亞為5.8%,中國只為2.7%。而且,中國政府的衛生投入在整個醫藥衛生總支出的比例,也逐年減少。1985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為38.58%,1995年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讓老百姓自己掏腰包、支付醫藥費的比例卻逐年增加,1985年為28.46%,1995年為46.40%,2000年以后竟一直接近60%。其實,貴不貴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態感受”。只有當自己不得不消費,而自己的經濟條件又難以承受時,即刻就感到貴。
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種不情愿消費,但又不得不消費的極特殊的消費形式。消費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決定的,而是由病情決定,由醫院決定。如果像大多數國家那樣,病人的醫療費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由醫療保障體系承擔,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藥或者動手術,他們就不會感到貴了。
多年來,我國某些部門以“中國國情”為由,宣稱中國不會走國外全民醫療的老路,要走一條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結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極不滿意,并無法承受的地步。
2006年10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強調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從而指明了我國衛生改革的方向,確定了醫藥衛生事業的基本屬性,為及早解決看病貴看病難這一棘手難題,提供了政策依據,指出了光明前景。
某些省市政府已開始行動,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天津市的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已全面鋪開,農民的年平均醫療保障金已達130元;南京市已宣布全市所有居民實行醫療保障制度;陜西省政府已把全省的鄉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列入地方事業編制,解除了基層醫藥衛生人員的后顧之憂,并與李嘉誠基金會一起,逐個裝備鄉鎮衛生院,確保農民兄弟就近看病,有醫有藥。
2005年,我國GDP已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比2004年凈增國稅5500億。2006年比2005年凈增國稅超過8000億,而2005年全國全部醫藥衛生總支出為6900億。也就是說,僅一年間凈增的國稅就足以滿足全國全部的醫藥衛生消耗。中國已有能力、有財力解決中國人民的醫藥保健問題。當然,我國國大人多,用錢地方很多,確需統籌兼顧,但制訂一個中國人口與健康的五年乃至十年規劃和工作進度,以確保胡總書記的批示及早落實,建立起100%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水平,是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
現在的問題是中央財政主要投向何方7是像過去那樣,主要投向城市,投向醫療機構,投向大醫院,還是面向百姓,讓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得到國家的關愛,分享改革開放和國家富強的成果。我們主張中央財政主要投向建立健全覆蓋全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包括新農合和城市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運轉。
地方財政也應當主要投向醫療保障體系、鄉鎮衛生院的裝備、社區醫療服務的裝備和人才培訓。至于屬于國立、公立的大醫院,也要加強管理,不得資產流失,確保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和服務質量明顯改善。逐漸實行國立醫院國家管,公立醫院地方政府管,收支兩條線,平衡預算,合理收費。
為了抓緊時間落實胡總書記的指示,讓老百姓盡快得到實惠,必須加強領導,提高效率。當前衛生部的職權范圍和權威性已徹底的今不如昔。我國政府部門中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醫的不管藥,管西醫的不管中醫,管城市醫保的不管農村,真可謂政出多門。這樣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釀成推諉扯皮、失誤和腐敗。
為此,我們建議下屆政府設置國家人口與健康委員會,統籌管理國家的人口與醫藥衛生事業,并及早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保健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健康。我們期待并為之奮斗的目標是:我國人口數量適中、人口結構合理、全體國民都享有醫療保障,國家有完整、系統、高效的衛生服務及應急體系,有較好的醫療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多數國民身心健康。
中國人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中國人也有能力解決人口與健康問題。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世代健康的偉大民族,一定會屹立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