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GDP未必就是人類的終極追求。2006年7月,英國“新經濟基金”偕同“地球之友”組織推出一份報告——《幸福星球指數》。在報告中,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居然是一個飄零于大洋大海上的島國瓦努阿圖,而傳統的西方八國集團成員則無一國進入前50名。
瓦努阿圖位于夏威夷和澳大利亞之間,是一片由84個大大小小島嶼以羅馬大寫字母“Y”的形態拼湊出來的南太平洋島國,它是唯一一個一年四季可以通過“海底郵局”把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地的悠閑之地,是一個可以近距離觀看猶如“上帝的焰火”一樣垂直噴射的活火山口的快樂之園,是一個珍愛樸素之物,如豬牙、棕櫚葉,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國度,是一個擁有20人口、1萬多平方公里、100多種以上不同語言和方言的文化古國。
要是單純從經濟指數上看,瓦努阿圖屬于最不發達國家之列,人均GDP1440美元,人均壽命為69歲,國家支柱產業無外乎就是些椰汁、肉干等初級產品加工業和悄無聲息的旅游業。而從政治角度上看,瓦努阿圖1980年擺脫英、法統治走向獨立以來,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民主議會制度。2004年瓦努阿圖被選為太平洋地區唯一個得到美國“千年挑戰公司”巨額資助的國家,理由是它“治國公正、為民投入、鼓勵自由經濟”。
作為公認的“幸福指數”中的一種,英國出臺的“幸福星球指數”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資源利用有效性”,能否花費最少的資源讓人們過上最幸福的生活,是用來警示那些貪婪地掠奪自然資源和肆意破壞生態環境而一味追逐GDP高增長的一些國家,也是糾正人們傳統上認為高浪費必然會帶來高質量的幸福生活的固有觀念。名不見經傳的國家瓦努阿圖以68.2的指數榮登“全球幸福國家”榜首,表明“無需過度使用地球資源就獲得長久幸福是可能的事情”。“幸福星球指數”評價說,瓦努阿圖的人民對生活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生態足跡”度量指數也很低,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幾乎為零。
除了瓦努阿圖之外,另一個用“幸福指數”治理國家的微型國家最近也頻頻進入人們的視線,它就是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山神秘之國——不丹。
現年51歲的不丹國王旺楚克,自1972年繼位成為旺楚克王朝第四代國王以來,已經把一個生活貧困、文盲率居高不下的三流國家改造成為富足、民主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受人尊敬的國家。旺楚克國王是第一個在世界穩步推進用“國民幸福總值”(GNH)來治理社會的國家元首。
國王的執政理念是,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態和國民的幸福。按照國王的思路,“國民幸福總值”主要包括發展經濟、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和實行良政等內容,其最終目標是讓本國國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國王“國民幸福總值”理念的影響下,不丹推行“全民幸福計劃”,向全體國民提供免費醫療,采取限制入境觀光人數政策以保護自然環境,以立法的方式強制規定國土森林覆蓋率等。不丹人均GDP已經走到南亞國家之前,國民普遍感受到生活在不丹國王治下的生活之幸福。從富足的西歐國家遠道而來的游客見此美景,都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說:在不丹,我們好像回到了心靈的家園。2005年10月,不丹榮獲聯合國環境署“地球衛士”獎。
不論是英國版的“幸福星球指數”還是不丹式的“國民幸福總值”,都反映了國民的幸福體驗。不過,也有人用“痛苦指數”來反面反映一國的幸福程度。
在英國“幸福星球指數”178個國家和地區的排行榜末尾,是非洲國家津巴布韋。英國與津巴布韋交惡,津巴布韋排在末尾是否含有意識形態之爭或其他因素,本文暫且不談。但是,近幾年來,津巴布韋物價飛漲、失業率高達50%以上,礦產資源正遭掠奪性開采,加上令白人居民惶惶不安的土地改革政策,相信津巴布韋國民的幸福體驗不會高到什么程度。從國民“痛苦指數”上看,誰也不會為飛漲的物價叫好連天,這是確定無疑的。
(摘自《世界知識》200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