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6年中國經濟度過了一個資本狂歡年。中國的GDP超越了20萬億人民幣的大關,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的藩籬。滬深股市,連帶著香港股市連續大幅度上揚,房價在宏觀調控的重壓下昂首挺胸,繼續著自己上漲的步伐,企業并購、風險投資屢有斬獲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闡釋一個經濟學現象-流動性過剩。
記得去年年初封面文章《2005-2006過剩經濟來臨》中我曾經說過,\"與以往經濟周期截然不同的是,這次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史上第一次涉及整個經濟上下游的全面過剩(除石油,少數有色金屬淘等資源的產品)。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徹底告別了短缺經濟。\"隨后我繼續強調,市場經濟一定是相對過剩經濟。有了過剩才能有選擇,有了選擇才有品質的提高。
使人始料未及的是,中國實體經濟\"過剩\"運營剛剛一兩年,資本過剩的浪頭便劈頭蓋臉地撲了過來。人民幣升值預期變成了緩步前行的現實,資本市場一舉走出5年熊市創出歷史新高,房價漲得讓人看不懂。其實中國經濟資本狂歡的序幕剛剛拉開。連續十幾年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一定要在資本市場得到體現,十多年來蘊集的購買力一定要在房價中獲得釋放。我們所能做的很簡單,盡情享受資本盛宴的歡樂,愉快地消費-在更高的品質上擴大內需,放心地投資-買入股票和地產,品味升值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