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規則逐漸建立完備的時候,對于外資水務來說,在中國投資的時機也就到了。
在新加坡水務公司看來,中國市場最為誘人,其污水和廢物處理市場存在巨大的商機。9月11日,在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上,環境與水源部長雅國說,希望新加坡能于五年內在中國水業市場增長三到四倍,新加坡水業公司也應該積極開展在中國的業務。
雖然新加坡本地水源仍需要靠外國的供應,不過水務業卻已成為新加坡蓬勃發展的行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希望本地的水處理設備與服務行業在十年內可增長到全球市場的3%到5%,目前環球水市場估計總值2500億美元,新加坡只占整個市場近1%。
在新加坡看來,中國仍然有65%的城市還沒有污水處理廠,因此污水處理成為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水處理已經引起中國官方的重視。8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中國水務市場需要一萬億以上的投資。
“因為現在是中國城市化最快的時候,中國還要在這個時候還老帳,要節水,加速水污染的處理,同時也要促進水的循環利用。所以,這是中國水務市場投資的高峰時期。” 仇保興說,“十一五”期間,中國城鎮的污水處理,以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新增加的投資額就有3300多億元人民幣。同時,隨著城市的建設和老城區的改造,中國要大批地更新原來陳舊的管網,以及污水管網雨污分流的改造,這需要500億元以上的投資。為了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在南水北調方面,光是中線、東線就需要32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如果再加上水的安全體系的建設,海水的淡化以及相應的水工程的建設,需要的投資超過一萬億人民幣。政府希望吸引能夠提供污水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外國公司,并同國際金融公司等跨國組織合作,為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引入海外投資。
新加坡環境與水源部長雅國認為,新加坡能提供中國參考利用的不只是個別的水務新科技,而是新加坡經過40多年所累積的水務綜合治理經驗。由這些經驗逐步建立起來的系統,才能在根本上治理水資源。
他說:“我想我們的中國伙伴很清楚我們的成就,他們一直有來新加坡考察。至于我們如何開展合作,得由他們來決定。我們能提供的不僅是水務價值鏈的個別項目,而是整體的水資源治理系統。這才是關鍵的。”
在第5屆世界水大會上,共有十家新加坡水業公司來到北京進行企業展示,并且新加坡水業公司與中國伙伴簽署了三項合作備忘錄。新加坡環境科學工程研究院與另一家新加坡公司高科環保集團,同北京萬德捷膜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把由環境科學工程研究院及高科環保集團合作研發的膜設備,在中國進行商業化生產。環境科學工程研究院與高科環保集團同時也與北京排水集團合作,生產包含“耗氧顆粒污泥”技術的膜,供北京排水集團使用,并逐步推廣到中國其他地區以及國際市場。吉寶組合工程也與中國國家環保公司簽署備忘錄,聯合探討淤泥及生物質能在環保事業中的商業機會。
此外,雅國博士還帶領與會的十家新加坡企業,在北京、天津、山東等地進行考察,以加強兩國在水資源與環境事務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據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總裁邱鼎財介紹,目前,已有包括勝科公用事業有限公司、盛康集團等眾多新加坡企業活躍在中國。其中,凱發集團在中國規模最大的項目——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廠,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廠。
在凱發集團,中國業務占集團營業額的一半以上。在中期內,凱發總裁林愛蓮稱,公司目前正積極開發另一個新興市場——印度市場,希望接下來三到五年內印度市場將占集團總營業額的10%到20%。
歷史悠久的寶德集團除了為石油、天然氣與石油化業者服務外,旗下的子公司盛康(Salcon)近來在中國和中東的水處理領域爭取到不少合同,也帶動了集團的增長。
另外,勝科工業的獨資子公司勝科公用事業(SembCorp Utilities)也積極開拓中國水務市場。公司最近購入南京化學工業園(NCIP)水工業公司的70%股權,并將通過合資公司在南京化學工業園建造和經營一座水處理廠,該工程的成本估計為1900萬美元。這也是勝科公用事業在該工業園的第二項投資,第一項投資則是一座污水處理廠。
盡管中國國內水務公司實力并不雄厚,但是新加坡水務公司面臨的競爭壓力卻不容小覷。全球最大水務集團威立雅水務集團首席執行官弗雷羅特今年9月曾表示,未來10年,威立雅水務全球業務量將實現翻一番,其中,中國市場業務在其全球業務的比重將占到10%。除法國威立雅之外,法國蘇伊士昂帝歐、英國泰晤士和德國柏林等幾乎所有世界領先的水務集團均已進入中國拓展市場。
1997年,中國引進第一批外資水務,蘇伊士、威立雅以及泰晤士等國際水務巨頭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在中國尋找B.O.T(建設、運營、轉讓)。在引入外資初期,中國并沒有開始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而是許諾給外資一個固定的高額投資回報。
2004年3月19日建設部出臺《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規定對于水務處理采用特許經營的制度。這一舉措在2004年前后導致了一場外資退出中國水務的風潮,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原來\"旱澇保收\"的好日子結束了。
如今,當市場規則逐漸建立完備的時候,對于外資水務來說,投資的時機也就到了。這種規則包括目前正在各地如火如荼進行著的水價改革,政府力圖通過價格改革建立水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并促成節約。按照計劃,9月開始,青島、福州等地開始對居民用水收費方式做出重大調整,實行階梯水價。這種調整會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調整水利工程價格和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帶動城市水價全面上漲。價格調整刺激了外資加大對華投入。
\"現在有大量的外資公司涌入中國水務市場,突然一下子有好多項目出來,此時不進入,晚幾年市場就會被別人瓜分殆盡。\" 新加坡聯合工程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翁華育說。
翁華育透露,新加坡聯合工程目前在中國有40多個項目在談,其中包括一家位于西安的中新合資的果汁廠的廢水處理項目,以及流入昆明滇池的河道的清理項目等。而就在參加世界水大會的幾天前,公司剛剛拿下了沈陽市渾南新區的廢水處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