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頸椎退行性改變或寰樞關節半脫位,椎周組織痙攣等原因壓迫椎動脈,或使椎動脈瘀血造成腦供血不足引起眩暈,甚至卒倒,頭恢復中立位時癥狀消失,伴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腦缺血癥狀而言。
自2004年以來我們共收治此病患者150例,通過按摩手法治療收到比較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5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均為門診病人。以慢性持續性眩暈為主,伴有耳鳴、心悸、惡心、精神不振等癥狀。眩暈的發作往往與頭頸部位置改變有關,150例患者中,男63例,女87例;年齡25-35歲11例,36-45歲67例,46-55歲56例,55歲以上16例;發病時間在1個月者37例,2-6個月者61例,6-12個月者35例,1年以上者1例。
1、2影像學資料本組150例中,腦電圖檢查者95例,TCD檢查者58例,頸椎X線片檢查者105例,頸椎CT檢查者50例,MRI檢查者27例,綜合患者癥狀,體征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均排除頸椎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
2 治療方法
2、1放松頸肩上背組織法患者俯臥位上肢自然放松,醫者站于頭側,雙手掌推肩、上背部數遍,單或雙手魚際揉頸肩脊椎兩側5-7遍,單手拿揉頸部,使頸肩背部肌肉完全放松。
2、2牽拉頸項旋轉復位患者仰臥于床上。醫者坐于頭側方凳上,雙手多指揉頸椎兩側數遍,然后一手扶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向頭頂方向持續牽拉約3分鐘,托枕部手的食指或中指頂住偏歪的棘突被動抬頭(頸被動前曲),然后左右旋轉頭,同時托枕部手的食指和中指,用力向中線頂偏歪的棘突,同時可聽到響聲或指下有移動感、然后恢復中立仰臥位。
2、3點揉穴位鎮靜法點揉風池、風府、大椎、肩井、內關等穴,每穴約半分鐘。
2、4推揉頸項通絡法患者正坐于方凳上,醫者立于其側,一手扶患者額部,另一手拇指揉壓理順頸椎兩側數遍。手掌大面積推揉頸肩背部。
2、5對癥治療糾正頸椎小關節紊亂,還可用坐位頸椎旋轉復位法,如有失眠可加頭部鎮靜手法;如有神經根癥狀可配合牽引;如有交感神經癥狀,可配合中頻、針灸、藥透。
治療10次為1個療程,每次約20分鐘,一般患者需1-2個療程即可達到滿意療效。
3 治療標準
痊愈:癥狀完全改善,恢復正常工作或生活;基本痊愈:癥狀消失。但勞累或長時間低頭仍有眩暈等不適感覺;好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癥狀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4 治療結果
痊愈:70例,占46.6%;基本痊愈36例,占24%;好轉31例,占20.6%;無效13例,占8.6%,治療總有效率占91.3%。
5 討論
椎動脈走行,椎動脈有左右兩支,起自鎖骨下動脈,沿頸總動脈的后上方上升,進入第六頸椎橫突孔向上,通過相應的橫突孔,由樞橫突孔上方穿出,并在其側塊處拐彎向后方,由枕骨大孔的外緣進入顱腔到腦橋延髓交界處。相互聯合成基底動脈。
由于椎動脈與頸椎的特殊關系。在頸椎發生退變或病變后,頭頸轉向某一方位造成椎動脈受壓瘀迂或刺激交感神經,造成椎動脈痙攣,使椎動脈血流量減少。而出現腦供血不足等一系列癥狀。頸椎的長度縮短(主要是椎間盤退變后變薄),椎動脈相對或絕對變長,使椎動脈與頸椎的長度比例被破壞,這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變化。
筆者認為,頸椎的骨質改變或壓迫,如頸椎的骨贅增生、后關節紊亂、頸椎滑脫、寰樞關節半脫位等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的低頭,使頸部肌肉不能完全放松或顱底肌肉痙攣。直接或間接壓迫椎動脈。也是引起此病的原因。另外有些則不是直接壓迫椎動脈,而是刺激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痙攣所致。本病以中老年發病率高,近幾年來我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35-45歲年齡段,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這可能與伏案工作過久開始退變過程中的不適應有密切關系。
手法推拿治療可以緩解頸肌痙攣,松解頸椎肌肉粘連。消除無菌性炎癥。另外還可以調整頸椎節段的異常移位或錯位。降低頸椎間盤的負荷,促進頸椎生理弧度的改善,恢復頸椎動靜力學平衡,從而減輕或消除對頸椎神經椎動脈血行的機械性壓迫和刺激。擴張椎動脈,緩解對交感神經的刺激,有效的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大腦缺氧狀態。使眩暈、惡心、心慌等癥狀得以解除。本療法見效快、療效好,是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