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名頸椎綜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主要是因為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纖維環破裂、萎縮和頸椎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造成對頸神經根、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引起的慢性征候群。本病屬疑難雜癥。它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嘔吐和頸肩痛、手臂麻木。筆者根據《推拿治療學》一書對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和傳統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遭到西醫同行擔心和反對,主要是某些傳統推拿手法過重。比如扳頸法、強力旋轉法等。 用微式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比傳統推拿手法更輕柔、舒適、安全,本組治療混合型頸椎病600例,患者的反應良好,療效滿意,顯示出了其明顯的優越性。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00例,其中男性328例,女性272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69歲;職業行政干部246人,工人214人,農民98人,個體戶42人;其中混合型頸椎病216例,神經根型126例,椎動脈型108例,脊髓型84例,交感神經型66例。病程3個月-2年327例,2年以上者273例。全部病例都經過x線片或螺旋CT檢查均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椎間孔縮小、椎間隙變窄,1個或多個椎間盤膨出或突出,硬膜囊受壓等退行性改變。
2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并結合x線片和螺旋CT檢查、對頸椎病確診并不難。同時應注意排除梅尼埃病或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低血壓等相關疾病。
3 治療方法
3、1頸椎牽引患者仰臥位,用牽引帶套在下頜與后枕部,上面掛在床頭架滑輪上。下面鉤上3-6公斤重量,時間35-40分鐘即可。
3、2松解頸肩部患者坐位,醫者立于其后。先用拇指食指分別放于頸部兩側風池穴。用輕推法從上至下反復3-5次,拿捏頸項兩側斜方肌、胸鎖乳突肌3-5分鐘即可。用拇指螺紋面從風府開始反復按揉至陶道穴,同時拿肩井、按天宗、點揉肩外腧。然后用手掌從頸椎向肩縫方向做輕推,揉捏肩風上肌3-5分鐘,以患側為重點,再用攘法從上至下來回攮動,肩胛內緣3-5遍。用以消除疼痛、酸脹、疲勞。
3、3徒手拔伸牽引法患者坐位,醫者立于其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扶后枕部,做直上直下拔伸牽引。也可做抵頭位拔伸牽引。此法有利于加寬頸椎間隙、解除對迷走神經的刺激和臂叢神經的壓迫。改善椎動脈循環。
3、4仰頭搖正法患者坐位,醫者立于其后,雙手分別放于兩側身后部及下頜骨下,雙手用力向上托起頭,先做中立位屈抬頭動作至最大范圍。最后頭轉向健側,做屈抬頭動作至最大范圍,每個動作重復2-3次即可。本法能糾正小關節紊亂使突出椎間盤還納,滑膜嵌頓松解。
3、5雙拇指擠按頸椎法用雙拇指螺紋面分別放于頸部的兩側風池穴,由兩側向中間臍按,從上至下完成每個頸椎間隙來回反復幾次即可,可消除頸部疼痛以及僵硬等。
3、6清腦醒神法患者仰臥位,醫者坐于其頭后,用雙拇指螺紋面推運印堂穴,拇指從督脈向左右同時分推前額,并點按雙側楊白穴、太陽、五指拿捏頭部兩側,(少陽膽絡)由前往后反復幾次即可,按揉神庭、百會、腦空穴等,本法可清腦醒神,止頭痛、頭暈等。
3、7捏拿、搓捋手臂法雙手五指交替捏拿三角肌、肱二頭肌以及前臂屈伸肌,點肩髑、肩貞,拿曲池、少海、合谷穴。此法能解除疼痛、酸脹、臂叢神經麻木等。
以上手法每天1次,時間根據病情而定,每次一般30分鐘即可,15次為1個療程。
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基本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但有時頸部酸脹不適癥狀等;好轉:癥狀、體征不同程度好轉;無效:同治療前后無改變。
5 治療效果
在600例病人中,治療時間最短者7天。最長2個月余,多數在2個療程即30天左右結束治療。600例病人治愈354例,占59%;基本治愈126例。占21%;好轉87例,占14.5%,無效33例,占5.5%,總有效率為94.5%。
6 典型病例
陳某某,女,46歲,會計,患者3個月前開始頸部疼痛,右臂及手指放射性疼痛,并伴有頭昏、眩暈,曾打針吃中藥療效不佳,時好時壞,近半月來。疼痛加重夜晚難于入睡,無法堅持工作。于2001年3月15日來我院就診。
檢查右側頸肩部,肌肉緊張,在椎體棘突旁有壓痛點,并向右手放射性疼痛麻木,臂叢牽拉試驗及敲頂壓試驗均陽性,螺旋CT檢查C3-C4。C4-C5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受壓。C5-C椎體前緣唇樣骨質增生,椎間隙明顯變窄。診斷:混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神經根型)經過用上述手法治療7天(每天2次)頭昏、眩暈、頸肩痛癥狀明顯好轉,再經過8天(每天1次)治療,頭昏、眩暈、頸肩痛、手臂麻木基本消失,繼續鞏固治療7次,癥狀、體征消失而痊愈。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7 討論
人體椎間盤多在20歲-30歲左右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勞損及外傷等因素,則加速了這種退變過程。頸項部軟組織發生急慢性損傷,頸椎間盤變性以后,頸椎在受到頭部重力及拉力作用時,易使相鄰椎骨之間不穩,椎體間活動度加大,生理曲度改變也可導致關節突重疊、錯位,使關節突關節出現無菌性炎性變:炎性的椎間盤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易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膨出,使椎間隙變窄。椎間孔上下經變小等。致使頸椎出現代償性骨質增生,損傷韌帶出現鈣化。因C4-C6活動最多,最靈活,加上此部位靜態屈度最大。所受應力也最大,所以是損傷最多的部位。
筆者認為頸項部軟組織損傷,椎體間失穩,生理曲度改變及輕度滑椎可使椎動脈扭屈和壓迫。關節突關節錯位及無菌性病變,也可刺激壓迫椎動脈及其他組織。眾所周知,椎間盤變椎間隙狹窄、椎間孔上下經變小、頸椎骨質增生等骨形改變。韌帶硬化是推拿按摩所不能消除的,但是推拿確實能治療本病。關鍵在于能修復頸項部軟組織損傷,糾正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關節錯位和無菌性炎性變。而減輕或消除椎動脈扭屈壓迫及刺激,消除臨床癥狀,減少椎間盤內壓力以縮小膨出,結合軟組織松解手法,能使椎動脈、神經根避于壓迫物。建立起一個新的“內在平衡,互不干擾”關系,而達到治療目的。
根據本組病例觀察及療效分析。可見初發、病程短者,治療效果好;病程長,反復發作、年齡較大,并有頸椎退變,僵直以脊髓型患者療效較差。五型頸椎病相比較,以混合型發病率最高,其次是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治療效果好。從職業來看,辦公室人員特別是長時間從事低頭工作者易患此病。其中以30-50歲者發病率最高。
臨床實踐證明,微式手法推拿治療頸椎病確實有效,且同他法相比手法更輕柔、舒適、安全、無任何副作用,給本身就痛不堪言的患者減少治療過程的痛苦,受到廣大病人的好評,特別是對重癥病人采用微式手法治療,病人易于接受。總而言之,手法運用合理、得當、科學是療效優劣的關鍵。
8 注意與預防
對于長時間低頭工作的人如會計、文秘、辦公室人員等應注意勞逸結合,時常做低抬頭、左右轉頭頸等放松運動。減輕疲勞損傷。此外,平時生活中也要注意睡眠枕頭不應過高,減少躺在床上看電視的機會,杜絕這些微小的傷害,還您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