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火輪”出自《按摩經》,具體做法是“人病兩肩沉緊,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皆痰氣,風寒所致,用腳法蹬散。令患人仰臥,將背伸開,從臂根天府穴用腳蹬住,穩定不可搖撼,覺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氣,輕輕將腳抬起,臂似火熱,血氣散矣。”為研究本法的指端效應,進行了此項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受試者與分組健康成人,20-25歲,男女各20人,共40人。
采用自身前后對照和左右側同期對照。對按動脈法按壓前、按壓、手法結束后5sec,手法結束后1min四個時刻的指標進行比較,觀察在手法操作前后的差異。并進行左右側比較。
1、2實驗條件實驗室為恒溫密閉實驗室。采用BIOPAC-MP100多導生理儀測定。采用Acqknowl-edge3.57分析軟件對指端體表溫度等相關指標進行記錄并分析。
1、3研究手法本研究采用《按摩經》第二十四法“腳踏火輪”的改良做法。操作方法如下:受試者上臂外展15°,實驗者以手掌根和大魚際按于左側天府穴。按壓1min后將手拾起。
1、4實驗步驟測定體表溫度、指端血氧含量。實驗步驟:受試者進入實驗室。暴露左右上肢。技術員向受試者說明實驗過程。受試者靜臥于檢查床上20min。在受試者靜臥的同時技術員連接測試導線。用于測試指端體表溫度的導線固定于受試者左右側勞宮穴;用于測試指端血氧的導線固定于受試者左右拇指末節掌側。實驗開始時技術員開始記錄并在起始時做第一個標記,記錄;技術員做第二個標記,手法開始,操作1min,并記錄相關數據;技術員做第三個標記,手法結束;繼續記錄相關數據,手法結束5sec時做第四個標記:自手法結束記錄1min時做第五個標記。所得數據存盤待統計分析。
指端自覺溫度的測定:采用可視化模擬量表(VAS)測量記錄在按壓前、按壓1min、手法結束后5sec,手法結束后1min四個時刻的自覺溫度變化。VAS量表長度為100mm,平均分為100個刻度。每次描記均使用空白量表,以減少各次之間的干擾。實驗后進行計算并做統計學分析。采用自身前后對照和左右側同期對照,觀察指標在手法操作前后的差異,并比較左右側的差異。實驗步驟如下:受試者暴露左右手上肢,靜坐20min。在過程中技術員向受試者具體說明VAS表格填寫方法。內容如下:①VAS表格的左端表示溫度最低,右端表示溫度最高。②以靜坐20rain后的溫度感覺作為基礎溫度感覺。畫于第50個刻度處,并計為50。③分別體會手法操作1min、手法操作后5see、手法操作后的溫度變化。④若受試者感覺溫度變低時向左畫。當溫度變高時向右畫。然后實驗開始。受試者按要求在VAS表上填寫靜坐20分鐘后、手法操作結束時、手法結束5sec、手法結束后的自覺溫度。所得VAS表格進行數據測量并待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實驗結果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所測指標進行基線比較及數據處理,采用Paired-Sample T Test和one-way ANOVA進行檢驗。
2、1基線比較受試者實驗前左手和右手(按壓側和非按壓側)各指標進行比較。
壓側的指端體表溫度、可視化模擬自覺溫度(VAS)、血氧含量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左手和右手具有可比性。
2、2指標檢測 手法前左手和右手各項指標均值比較。
血氧:在按壓過程中按壓側血氧下降,按壓1min手法結束時雙側血氧含量差異顯著,P<0.05;手法結束58ec時,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手法結束后1min血氧回升到按壓前平。
體表溫度:手法結束后1min按壓側體表溫度較按壓前高,非按壓側在按壓1min、手法結束5sec時、手法結束后1min與按壓前相比均下降。按壓1min按壓側與非按壓側相比體表溫度差異顯著。
自覺溫度:按壓時按壓側自覺溫度降低。手法結束后5sec自覺溫度變高。手法結束后1min仍高于手法前。非按壓側在手法結束后5秒和按壓前相比也有所上升,P<0.05。左右手在按壓1min和手法結束5sec時VAS有極顯著差異P<0.01。按壓1min按壓側的自覺溫度降低,與非按壓側相比差異顯著。P<0.05。按壓結束5sec按壓側的自覺溫度升高。與非按壓側相比差異極為顯著。按壓結束1min按壓側的自覺溫度升高,與非按壓側相比差異顯著。
3 討論
“腳踏火輪”屬按法,其實質是按壓動脈。按動脈法的操作方法是:以拇指、掌、足按于人體動脈干上并持續一段時間,至肢體遠端有涼感,或麻木感,或蟻走感,或有邪氣下行感時,將拇指、掌、足輕輕抬起,使熱氣傳至肢體遠端。
按動脈法較早的記載見于《內經》,其中《靈樞·百病始生》記載按壓腹主動脈的方法為“其著于伏沖之脈者,揣揣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于兩股,如湯沃之狀。”但自此以后至明代以前按壓動脈法未再有文字記載。成書于明代的《按摩經》24個手法中,丹鳳展翅、黃蜂出洞等15個手法是針對動脈進行按壓的手法。“腳踏火輪”是其中之一。
按動脈法對健康受試者的指端溫度、血氧、自覺溫度有一定的影響。表現為按壓先降后升;按壓一側對雙側均有影響。提示本法不僅具有局部作用。而且可以影響對側,是否可以影響全身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本實驗曾嘗試采用紅外熱像測量體表溫度。由于成像速度慢,不能連續記錄溫度,所以采用了能同時并連續記錄體表溫度的多導生理儀作為實驗用儀器。
指端血氧的變化說明。在按動脈法操作過程中由于動脈受壓,含氧血不能達到指端。然而代謝仍在進行,消耗大量氧,所以在按動脈法應用的過程中血氧逐漸下降,1min時雙側差異顯著;手法結束后。按壓點至指端的血仍然為含氧量很低的血,且這部分血首先循環至指端,所以在手法結束5sec時指端血氧進一步降低;隨著血循環的恢復,血氧含量逐步回升,手法結束后1min回升到按壓前水平。
實驗中脈搏的減弱或消失是手法成功的標志。如果未出現脈搏變化表明手法作用的部位不準。根據部位的不同,脈搏的變化是不同的。本實驗針對肱動脈進行按壓,手法應用過程中脈搏的變化為消失。
本實驗的結論是初步的和嘗試性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深入。所得結論有何臨床意義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