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資銀行而言,5月10日中國銀監會宣布放寬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范圍會是一個特別的好消息嗎?
應該說,它們目前的處境有些尷尬:長久以來,外資銀行就享有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盛名,這讓國內同行擔憂,消費者期待。去年12月金融市場徹底放開,現在到了外資銀行兌現這一點的時候了,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一直覬覦的高端客戶。當然它們可以撤去柜臺那厚厚的讓人生厭的玻璃窗,并送上更熱情的笑臉,但這遠遠不夠。因為它們的弱點也同樣明顯——即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想找到一家外資銀行的網點,也往往需要打車奔波。

有一個領域能夠證明外資銀行確實具有超凡的實力——推出表現出色的金融理財產品。而對此評價標準也相對簡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誰具有更高的收益率。
不幸的是,正是在這方面目前它們還缺乏可以大肆宣揚的或績。QDII就是一個例子,匯豐和東亞是首批進人QDII名單的外資銀行,但2006年開始的這次政策突破并沒有能夠在市場上掀起足夠的漣漪,普通中國居民雖然首次擁有了投資海外的合法途徑,對此的反應卻始終不溫不火。
原因也并不難找,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QDII一開始只能投資債券一類的固定收益產品,而美國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只有大約5%,如果人民幣每年升值4%,收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此時中國樓市火爆,股市更是從干點左右一路攀高,QDII自然不足以激發投資者的熱情。QDII盡管有145億美元的額度,但實際認購額不足3%,一些項目還因為資金不足而停止。
而銀監會對QDII投資范圍的放寬可能使情況改善。新規定將原先只能投資固定收益的國外銀行存款、債券等,調整為允許投資不超過總額50%的股票及其結構性產品。市場將此視為管理部門試圖分流中國A股市場的龐大資金、適當化解股市風險的舉措。
渣打銀行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在目前中國股市市盈率超過40倍的情況下,理智的投資者已經開始著手使自己的投資結構多樣化,以對沖可能的風險,新的QDII剛好滿足了他們這方面的需要。
對外資銀行來說,允許QDII投資海外市場股票,意味著有可能取得遠高于固定收益產品的收益率。而且,相較于投資國債等比較簡單的操作,投資股票需要高得多的金融技巧和贏利能力,QDII里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的水平將高下立判。分析師預計,QDII年收益可能從4%提高到10—15%,但是各家銀行因為體制、經驗、產品設計和運營等的原因,差距將十分明顯。
在以前的QDII產品設計中,外資銀行就表現出對贏利能力的信心,比如工行推出的一款人民幣匯率規避型產品,通過遠期結匯的方式,將匯率風險降低在可控的范圍之內。而東亞銀行的匯率規避措施則是直接給予匯率升值補貼,這也就意味著后者需要有更高的贏利能力。
“目前,中資銀行在產品設計的創新,以及產品運營中的技術能力和內控水平都有待提高。”摩根大通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霍康對《環球企業家》說。中資銀行、證券機構、保險機構等國內金融機構此前對于國外股票市場涉獵不多,也缺乏相直的境外機構,之前一些境外理財產品甚至交由外資銀行代理,差距難以在短期內消除。
也許大多數國內投資者仍然將滿足于A股牛市中的投資機會和豐厚回報,認為不必要舍近求遠,將資金交給機構去投資并不熟悉的海外市場。但對那些作為外資銀行目標的高端客戶來說,風險往往比收益更重要,在國內樓市、股市都可能出現泡沫的情況下,將部分資金投向海外成熟證券市場是一個理智的選擇——海外市場市盈率較低、監管規范,擁有真正的藍籌公司,能比較好地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兩全。
而外資銀行正好可借此鎖定單憑頻繁電話和熱情賀卡難以征服的高端用戶,使自己在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的競爭中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