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被視為負面特征的中國文化特質,
其實都與創新潛能息息相關
大型跨國公司日益加大在華投資,并將商業的核心部分逐漸轉移到中國,它們渴望了解中國究竟能有多大的創新潛力,同時也急于探索如何將中國知識勞動力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中國政府對外宣布,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一個創新型社會。創新被如此關注,中國當前及未來的社會文化環境將如何適應與滿足這一需求?
關于中國創新的種種論述多強調負面因素:缺乏獨創性思考,決策的制定受嚴格的科層制度左右,以及欠缺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等等。誠然,這些問題很重要,但就現今商業組織內真正發生的改革創新而言,這種論調顯得有些鼠目寸光了。事實上,同樣的要素,在過去被認為是創新的阻礙,而今卻可能成為獨一無二的動力。關于創新理念的轉變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西方社會傳統觀念局限于獨立個體的創新,認為創新是天才大腦的專利,而現在卻認為更富有協作精神的創新才是最好的。成功的創新更具有社會性,在更寬松的非競爭性氛圍中,將諸多不同個體的貢獻整合到一起。
為此,我們需要用一個全新視角來看待中國的創新潛能。相較西方的個人主義,中國的集體主義將更有利于團隊創新與協作。這一點在過去被視為原創的絆腳石,現在卻為之搭建了一方平臺,對解決團隊創新問題行之有效,還能調和某些更消極因素比如等級制度對創新的沖擊。因此,不同國家在創新道路上的選擇可以截然不同。美國,因其濃厚的個人主義和談漠的等級差別,更適合傳統的英雄主義創新模式;中國.有著與美國完全相反的文化類型,所以更適合有中國特色的協作式創新或開放改革。
此外,中國還有若干社會文化特質與創新潛能息息相關。研究表明,中國人比其他民族更傾向于長遠規劃,更擅長用一種全盤化的方式來認識和感知世界,他們更關注事物的來龍去脈,更著力于對事物全方位的關注。這意味著他們在掌握單個事物的性狀及表面價值時也許相對遲緩,但一旦涉及對事物的宏觀展望和事物之間關聯的把握,絕列表現優異。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具典型意義的模本,也是中國八的強項。這些文化特性讓我們對中國的創新擁有無窮的想象空間。
值得關注的還有,中國這個國家的復雜性:疆土、人口、積極創新的規模,無一不龐大,零部件的多樣,程序的多變,都會令它變得極其難以操縱。然而同時,中國具有令人驚嘆的超強適應性。幾乎沒有別的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經歷如此劇烈的變革仍能處變不驚。這要歸功于其與生俱來的適應能力以及這觀的心態。這些可以說是優點,也可以說是弱點。積極地看.這種適應性在應對來自外部的變化和壓力時,能給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解決方式。中國更適用一種漸進的、柔韌的、持久的創新。激進的爆發性改革仍然可能發生,但更多表現為突發事件,而非計劃之中
多項指標顯示,創新在中國擁有美好前景,但并不意味著其前途一片坦蕩。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玻璃天花板效應,還有企業的薪酬體制等方面——當不公再遇上集體主義,問題就會變得非常棘手。盡管很多弊端存在,但并不影響我們看好中國創新的未來。各種因素表明,在創新領域,中國已經做好準備領跑。尤其是如果認為創新是不斷進化的,那么中國有潛力來重新發掘創新的本質,并向全球市場提出嶄新的模型和有關創新的各種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