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市場為汽車制造商帶來豐厚利潤的汽車金融業務,為何在中國喪失魔力
沉寂了三年之久的汽車貸款業務終于又出現了熱鬧景象。不過,同幾年前只有國內銀行一類玩家不同,這一次下場的競爭者們更加來勢洶洶。
4月,剛剛拿到法人銀行牌照不久的渣打銀行便宣布:以車貸為代表的消費類貸款將是他們今后業務主攻的方向之一。其他三家法人銀行東亞、匯豐和花旗也分別表示,將會很快制訂出與車貸業務相關的條款。
與外資銀行的高調相比,汽車金融市場上的另一類選手——各大汽車金融公司的表現則顯得有些過于安靜。自從2004年8月銀監會批準了首家汽車金融公司開業至今,已經有8家汽車金融公司正式成立。不過同剛剛開業時的興奮相比,現在的汽車金融公司卻讓人覺得更像是耐力型選手。
的確,對于任何一家國外汽車制造商來說,能夠經營汽車貸款和抵押貸款的金融業務可以產生高額利潤,為母公司輸送大筆資金:1919年成立的通用汽車金融公司GMAC曾經創造過給母公司通用汽車貢獻了50%利潤的盈利記錄。

不過在中國,這一切現在卻還只是個美好的愿望,上海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總經理魏德明表示,通用汽車“甚至做好了等候一代人的準備。”而福特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胡裕翔也同樣認為,中國的汽車金融業務還處于摸索階段。實際上,這是個對任何人都極具壓力的游戲場,但相對于中外銀行來說,汽車金融公司的處境似乎更加艱難。
生不逢時
汽車金融公司正式進人中國的時機頗有些尷尬。從1990年代末開始的汽車消費信貸業務曾經隨著中國車市的火爆顯得欣欣向榮,在2002—2003年期間,貸款購車的比率達到25%左右,很多銀行甚至以“零首付”為,優惠條件吸引汽車貸款客戶。然而好景不長,銀行很快對汽車貸款的風險失去控制,到2003年底,銀行汽車信貸額高達1800億元,但其中超過945億元的個人汽車貸款為呆壞賬。因而在2004年車市轉冷時,車貸以及與車貸有關的金融業務被一起緊急利車,很多銀行甚至干脆將車貸業務完全停止。
正是在這個時候,第一家汽車金融公司——上海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獲得了銀監會發放的準生證,福特汽車金融公司則同時被批準籌建。同國外的情況不同,這些公司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嚴格的監管和經營范圍上的限制。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的利潤總額中,抵押貸款和保險業務帶來的利潤曾經占到71%,遠遠超過汽車貸款本身的利潤。同時,汽車金融公司在國外的服務范圍早已不局限于汽車方面,他們可以提供從信用卡到助學、養老金等一系列的服務,甚至于吸納存款。但在國內,汽車金融的實際放款業務只有個人消費貸款和經銷商融資貸款,這使汽車金融公司的利潤天然地被壓縮了很大一部分。
當正式升展業務時,讓福特汽車金融中國公司總裁胡裕翔沒想到的是,要想在缺乏征信體系的中國,拿到客戶的準確個人資料實在是太困難了。有一次,一位工資單是3000元的客戶要求貸款買一輛2.排量的蒙迪歐,這款車當時的市價是20萬左右,這令胡裕翔非常驚訝。后來才得知,該客戶平時還有很大一塊的獎金收入和額外的灰色收入是不體現在工資單這個收入證明里的。
在國外,個人信制度、抵押制度完善,一切金融活動均被資信公司記錄在案。通常情況下,汽車金融公司核準客戶的信用記錄等資料非常簡單,只要輸入這個人的身份證號,就能查出詳細的信用記錄。而在國內,由央行主導建設的個人征信體系直到2006年1月才正式運行,但這個系統中收錄的資料多數是個人在銀行系統內辦理業務的相關資料,個人相關的跨行業、跨部門的龐大信息還遠遠沒有收錄進去。
除了不完善的征信制度外,我國債權登記制度也讓汽車金融公司頭疼。在國外,汽車產權證上清清楚楚地記錄著一輛車的每一道買賣手續。如果一個人想要賣車,必須持有該車產權證。而在我國,一輛車的買賣情況只有各地車輛管理所掌握,信息的不對件給騙貸帶來了很大空間。
此外,國內尚缺乏與汽車金融相配套的法律以及強有力的執行手段,很多人長期拖欠車貸卻得不到懲罰。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也缺乏有效手段追討欠款,通常是把車要回來時,車價也早就跌得一塌糊涂,有的時候,甚至連車都追不回來。這使得不少人認為汽車金融公司的未來發展并不樂觀,在科爾尼上海分公司合伙人孫健看來,中國的汽車金融業務在短期內很難再次迅速發展,而汽車金融公司的好日子更是遠得很。
更謹慎
即便如此,汽車消費信貸這塊既能帶來豐厚利潤又能促進整車銷售的業務仍然讓汽車金融公司難以放棄。2007年5月19日起,央行再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按照這個標準,五年期以下的車貸基準利率均上調了0.18個百分點,而通常情況下,汽車金融公司的貸款利率則比銀行的基準利率高2%左右。
為了盡快取得進展,汽車金融公司幾乎使出了全身解數。福特的辦法是化繁為簡,將國外成熟但復雜的產品改造為“簡化版”,使消費者更容易理解并做出選擇,一個叫做“紅地毯專案”的產品就是如此。按照原來的設計,采用這種方案的客戶在3—5年的貸款期限中擁有三種選擇機會,即客戶可以選擇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下其喜歡的車,或者長期租賃這輛車,還可以在租賃到一定的程度選擇買下這部車或者干脆不要這部車換成其它車型。但是由于租賃和二手車市場的不成熟,該產品在國內推廣。時,碰到很多困難,乏人問津。因此,福特在中國重新包裝了該產品,只給客戶兩種選擇,操作起來變得容易很多。
除了將產品進行本土化的開發之外,汽車金融公司在控制風險時也各出奇招。豐田汽車金融(中國)公司,強制給每一個貸款購車用戶裝上CPS系統,采用“人盯人”戰略以便在貸款后實行追蹤。上海通用汽車金融則奉行家訪制度,不僅要調查申請人的房屋資產是否屬實,還會考量其家屬的償貸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盡管這在國外被看作是侵犯人的做法。同時,國外金融公司普遍將經銷商與個人客戶貸款的比例保持在8:2以防范風險。
謹小慎微的做法給汽車金融公司帶來了不錯的回報。2006年,通用汽車金融在中國的壞賬率已經接近國際水平,只有0.4%,從2004年成立至今,貸款的客戶總數已經超過了8萬名。不過,在問到贏利情況的時候,上海通用汽車金融公司拒絕透露盈利數字。
除此而外,汽車金融公司還要面臨銀行的挑戰。經過幾年的調整,不少銀行已經重新殺回汽車貸款業務。據了解,幾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浦發、深發等股份制商業銀行都恢復了車貸業務,而招商銀行也計劃在最近重新推出車貸產品。不過顯然這些具有國際血統的金融公司們都深信,“中國車市非常具有活力,希望有一天能迎來一個有好收成的年代。”魏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