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等待后,仍不把盈利當作首要目標的Visa又投下更大的賭注
“我做夢都希望銀聯的規模能盡快擴大”,這話出自張楷淳之口有些不可思議。作為中國銀聯的競爭對手之一Visa國際組織大中華區的總經理,他本不該有看上去如此超脫的想法。
答案是一個悖論,只有銀聯強大到足以同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等其它全球支付品牌抗衡時,中國銀行卡支付領域才有可能向Visa真正開放——獲準發行Visa品牌的人民幣卡或允許Visa擁有自己的人民幣清算網絡。
只有對方起跑,Visa才有可能后發趕超。即使已經在中國市場深耕20年,Visa也沒有真正擺脫帶著鐵鐐奔跑的尷尬局面。
直到今天,Visa在中國還遠遠沒有盈利,但這不妨礙去年上任的張楷淳加大對未來的投注——這個臺灣人上大學時曾經一個晚上輸掉全年的學費。2006年以來,Visa對國內銀行的營銷投人是前一年的3倍以上。此外,作為奧運頂級合作伙伴還投人1億美元購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品牌獨家使用權,而最終投入的廣告費將可能高達5億美元。

“我們從亞太區的每一筆交易所得中,都會拿出一部分投入到中國市場。”去年上任的張楷淳表示,自己的首要任務并不是讓Visa在中國盈利。
困難重重
從今年1月24日起,國內的電視觀眾開始發現屏幕上出現了一則成龍拍攝的新廣告。短短1分鐘的影片中,這位功夫巨星一會兒打乒乓球,一會兒變成體操明星,一會兒又跑到籃球館里同姚明一起觀看比賽,而能讓他在各個角色間如此迅速轉換的工具就是一張Visa奧運卡。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頂級合作伙伴,這則廣告可以視作是Visa針對北京奧運營銷的正式登場之作。廣告推出后不久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數十家奧運合作伙伴的廣告中,這是被公眾提及率最高的一則。
而在屏幕下,Visa奧運卡卻未必能做出如此輕松的角色轉換。Visa在中國的18家會員銀行中,目前只有4家發行了與奧運相關的銀行卡,而這些卡卻多數還處在這樣的尷尬境地:除了發卡行鋪設的ATM和POS機之外,既無法跨行提取人民幣,也無法使用人民幣刷卡消費。
對1986年就成為奧運頂級贊助商的Visa來說,這是從未遇到的問題。原因很簡單,根據贊助企業同國際奧委會的排他性規定,所有印有“VISA”標志的奧運主題銀行卡上都不能出現其他結算組織的標志,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銀聯的標志。但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在2003年出臺的法規,各銀行的銀行卡在2004年1月1日以后必須統一啟用“銀聯”標志,非銀聯卡將不得跨行和跨地區使用。換句話說,除了與Visa同為2008年奧運會合作伙伴的中國銀行外,其他銀行發行的Visa奧運卡上如果沒有銀聯標志就只有兩種情況:或者是單幣種的外幣卡,或者是形同虛設的雙幣卡。
這種情況使發卡銀行變得進退兩難。隨著奧運會開幕日期的臨近,急于推出奧運卡的招商銀行不得不采取了“曲線救國”的策略。3月,招商銀行以“2008和世界一家”為主題推出奧運卡,但為了讓持卡人避免麻煩,只能采用MINI套卡模式:一張大卡為帶有銀聯和Visa標志的雙幣種信用卡,但沒有奧運的五環標志,另外一張小卡則更像是帶有奧運紀念性質的美元單幣種國際卡。
實際上.這只是Visa在中國遭遇阻礙的最新事件之一。
自從上個世紀中期Visa誕生以來,這個既不自己發行銀行卡,也不搭建商戶POS和收單網絡的組織將自己打造成了一架獨特的利潤機器。一方面,世界上21000多家銀行都是Visa的去員,向其一次性交納會員費;另一方面,這些銀行又同時是Visa的“客戶”,他們所發行的Visa卡,每筆交易都要向Visa交納清算網絡和品牌使用費,而Visa則只負責建設和維護實現連接各銀行間銀行卡信息交換的網絡平臺。
在全球各個國家,Visa都幾乎以同一種模式發展——推介品牌、搭建清算網絡、吸收會員銀行并請會員銀行發行帶有Visa標志的銀行卡。然而在中國,這家世界上最大的支付機構卻遇到了不少“獨一無二”的難題,“(之前)我沒看到任何一張Visa卡有雙幣戲品牌,這是中國特殊環境下的產品。”張惜淳承認,這是Visa數十年的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特例。
事實上,在其他市場遭遇到的各種阻礙部沒有拖累Visa如此之久。
1960年代.Visa進入日本市場,遭遇了日本自有支付品牌JCB的阻擊,無法搭建日元的支付清算網絡,但卻獲準通過會員銀行發行帶有獨家Visa標志的日元銀行卡。而在印度,盡管盧比和人民幣一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但Visa依然能夠發行僅在印度境內使用的盧比銀行卡。
然而在進入中國14年后,Visa至今既不能發人民幣卡,從發卡銀行處收取人民幣卡的品牌使用費,也無法搭建人民幣清算網絡以收取交易費。“目前的收入就是境外的Visa卡存中國消費,和境內的雙幣Visa卡在海外消費時昕產生的費用。”張楷淳說。
這離Visa期望的開放程度有相當的距離,“我們所說的開放是兩個層次:一是當地銀行可以發Visa品牌的當地貨幣卡,但所有的交易清算由當地支付公司完成;另一個層次則是在此基礎上,允許搭建Visa自己的當地清算網絡。”
翻牌?
自從1993年在中國設立代表處以來,Visa就一直扮演著銀行卡產業的“教父”角色。早在各家銀行尚沒有開設銀行卡業務時,Visa便走遍會員銀行,傳授相關的知識和技術。當國內銀行還依照各自的不同標準發行銀行卡的時候,Visa就開始向銀行兜售國際銀行卡標準。
在此同時,Visa為自己的未來留下了一步意義深遠的棋子。進入中國后,Visa開始游說會員銀行發行以“4”開頭的bin號的銀行卡,而這正是Visa向ISO申請獨家使用的國際bin號。據張楷淳回憶,當時國內的銀行卡還無法跨行跨地區使用,這些帶有Visa標志的銀行卡使用發卡行的清算網絡,“僅限于中國大陸使用”。一旦開放,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Visa可以在自己的系統中重新修改信息,直接在國際上接納這些卡片,“我們認為遲早要發國際卡,人民幣開放以后,銀行當然希望自己的卡能在國際上直接使用。”
然而沒有等到開放的Visa卻迎來了中國銀聯。2003年,幾乎參照Visa模式打造的中國銀聯橫空出世,隨后向ISO申請了“622”開頭的國際bin號。之后,監管機構又要求所有的人民幣卡必須換或帶育銀聯標志的新卡,并使用銀聯推行的bin號。這也最后終結了Visa標志在人民幣銀行卡上出現的歷史。
“一旦放開,Visa完全有可能上演一夜翻盤的故事。”國內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人民幣交易清算市場對外資放開,銀聯根本不是Visa的對手。
今天的Visa擁有一張大得驚人的全球網絡:全世界平均1/5的人擁有各式各樣帶有Visa標志的銀行卡,2005年,全球數萬億美元刷卡總金額中,Visa所占比重高達60%。如此龐大的交易量帶給Visa可觀的利潤。
即使在開拓艱難的中國市場,隨著中國國際化腳步的加速,Visa也不斷擴展著領地,2001年,國外人境旅客在中國的消費額中,3%通過Visa卡,而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0%。
對丁Visa來說,即將到來的2008年奧運會更是難得的機遇。實際上,多年向奧運會的贊助曾經讓Visa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04年雅典奧運會旅客消費占全部Visa卡交易的75%,同樣地,2006年都靈冬奧會旅客消費占全部Visa卡交易的68%。按照這個標準,即便是單純依靠Visa在國內現有的外幣網絡,為北京奧運而來的外國游客也足以為Visa帶來可觀的收入。
對Visa而言,中國市場想象力接近無限,截至2006年6月,中國銀行卡累計發卡量達到10.33億張,2006年上半年,銀行卡交易總額28.9萬億元,持卡消費額為7949億元。一旦人民幣支付領域對外資有所松動,即便是份額不大,也足夠給Visa、萬事達等國際支付品牌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